号: 003187480/202312-00009 信息分类: 设施建设
发布机构: 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23-12-07 发布日期: 2023-12-07 11:56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2023年宿州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2023年宿州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来源: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12-07 11:56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21

一、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宿州市坚持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5个,美术馆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2个,覆盖率分别为100%。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各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统一招标添置了乒乓球桌、羽毛球拍、一体式音响、领队大鼓、叉及腰鼓等。一个覆盖城乡、功能日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二、本地区各场馆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的现状与亮点

全市各免费开放单位围绕文化惠民的目标,充分发挥各自场所、设施设备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阵地作用,按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要求,将所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进行免费开放,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措施等均按照省厅制定的服务标准严格执行,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开放服务水平。

全市“四馆”节假日不闭馆,常年免费开放。博物馆:突出自身厚重的历史特色,每年定期举办历史文物出土展、汉代画像石展、汉画像石专家观摩交流研讨会及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免费开放、全体职工消防安全培训等活动;文化馆:发挥群众文化主阵地作用,每年指导群文各项工作,策划、辅导、编排全县大型文化活动4次以上;同时,举办各类展览、展示、讲座、演出、培训,为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提供活动场地。同时,开展公共文化进农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机关“六进”工程。图书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能量”,坚持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以《职业道德准则》为管理目标,实施免费开放后,取消了办证、验证费;在巩固图书资源借阅、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优化服务,特别是每年举办的“你买书,我付款”荐购活动、“4﹒23世界读书日”宣传、图书惠农活动,都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美术馆:充分发挥书画之乡、书画活动中心的优势,定期举办举办乡镇书画普及培训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全市书画提高研班。增强了宿州书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了宿州书画对外的影响力。

三、在本地文化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

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组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举办科普知识、书画展览、环境保护、历史文物、党史图片等各类展览和活动。如: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萧县博物馆通过公众号等媒体向社会宣传介绍有关博物馆、考古学、文物等知识,在馆内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定期举办文物讲座,普及文物知识和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样性,文化馆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从线下转到线上,利用文化云向公众进行活动现场直播。图书馆推出党史类系列红色数字阅读推文,线上展览、线上答题活动等推文,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品牌活动,把展览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提高群众文化科技素质。美术馆积极举办公益类书画培训班,开展书画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四、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文化内涵挖掘、服务功能发挥取得持久影响方面的效果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文化内涵挖掘、服务功能发挥主要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价值和优势,把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等进行充分展示,形成了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一方面,通过文化场馆体验,把静态的单一运河游览加以动态活化,使大运河遗产与文化旅游得以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另一方面,以运河遗产为依托,不断发挥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内涵与价值,与运河文化加以融合,全面展示以运河文化为拓展的泗州文化、皖北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漕运文化和皖东北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

在文化内涵挖掘、服务功能发挥、取得持久影响方面建设和运行过程也为今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启示。一是探索多渠道的场馆开放运行模式。公共文化场馆开放运行,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探索运用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同时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文化研究教育,为文化场馆提供强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服务水平。在公共文化场馆众多、展示内容丰富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强自身展示教育功能的发挥,提高场馆的服务功能,开展各类活动和文化展演,吸引社会大众,让各类人员走得进、留得住,具有长久吸引力。三是注重文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好各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旅游景区创建、文创产品研发、相关产业链带动等模式,与旅游、休闲、研学等活动相结合,发展地域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发挥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的社会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