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第151号建议的答复
唐永刚代表:
感谢您对宿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关注,现就所提出的《关于激活我市非遗资源 打造文旅发展亮点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政策法规,提供非遗旅游制度保障”
一是完成我市非遗立法。根据市人大非遗保护立法计划,按照立法程序要求,市文旅局完成了《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的起草编制,经提交市人大通过、省人大批准,自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是成立专门保护机构。2023年7月,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并承担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职能,在全省走在前列;持续推动成立县级非遗保护机构,建成一支专业性强、持续稳定的非遗保护队伍。
三是非遗保护传承有序。积极做好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培养工作,2024年获评省级非遗传承人17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15位非遗传承人获评“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截至目前,宿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数量居全省第四)、省级30项、市级106项、县区级500多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人(数量居全省第六)、省级62人,市级170人、县区级约600人。
二、关于“创建多种模式,增强非遗旅游场景吸引”
(一)关于创建民俗文化游,增强游客体验。积极推进非遗旅游线路建设,以符离集烧鸡、萧县伏羊宴等非遗美食为主线,将南翔云集文化商业街、泗县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活态遗址等景区景点连接起来,设计的“寻味宿州”非遗之旅获评“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设计的宿州文旅有声明信片累计收听量近200万人次。指导泗县将蟠龙山庙会、泗县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点串联起来,推出“运河非遗体验线”“戏曲文化研学线”“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等主题旅游线路,年接待旅游、研学团队约10万人次。
(二)关于创建主题文化节,集中宣传展示。初步形成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萧县伏羊美食节、砀山梨花节等亮点宣传品牌。先后成功承办2021年、2023年2届中国(宿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指导县区举办砀山梨花节、萧县伏羊美食节、泗县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等主题文化节,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2025年宿州市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组织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项目参加2024年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并成功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相关生产企业获评“安徽老字号”。
(三)关于创建舞台演艺,实现溢出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专项用于传统戏剧复排或创排展演。2023年以来,已展演泗州戏《吕布与貂蝉》、坠子戏《窦娥冤》、梆子戏《樊梨花归唐》等。在2024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中,梆子剧团荣获优秀传承奖,演员李玉苹荣获优秀表演奖。大型泗州戏《小草从军记》先后在安徽大剧院、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展专场演出,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指导新汴河景区创新推出“狂欢萝卜大马戏”驻场演出,累计演出65场,实现直接营业收入66万元,吸引观众超3万人次,场均上座率达75%。指导泗县常态化开展“泗州戏进景区”活动,在运河小镇、漕运茶馆等景区进行泗州戏经典剧目演出,年演出场次超200场,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
(四)关于创建传习体验基地,感受非遗文化。推荐获评省级非遗工坊4家(徽香源烧鸡、刘老二烧鸡、栏杆牛肉、泗县药物布鞋),指导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项目打造烧鸡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指导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项目开发“运河风”系列文创鞋,并成功入驻全国20家旅游商品店,2024年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三、关于“依托科技创新,提升非遗旅游服务水平”
(一)关于通过现代科技,打造虚拟非遗体验空间。持续开展非遗项目信息采录工作,依托市文化馆网站,完成市级非遗数据库建设并面向公众开放。积极配合省非遗中心进行安徽省非遗数字馆建设,注重查漏补缺、分级分类整理我市非遗项目。此外,积极配合市城投谋划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文化中心项目建设,计划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和智能科技,以融合运河文化、科技与互动体验为主题,通过AR、VR等智能技术利用,向游客讲述运河的故事,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
(二)关于借助网络媒体,宣传我市非遗旅游。依托“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风情淮河”、“传奇皖北”等主题活动,邀请抖音、微博、今日头条、携程、同程等网络平台的自媒体达人开展采风踩线活动。指导坠子戏、泗州戏、梆子戏等剧团通过抖音官方账号,通过线上直播、展示展演等方式宣传非遗戏曲文化知识。其中坠子戏剧团抖音粉丝近2万,直播单场观看量最高达23万人次,提升了我市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汴河景区“狂欢萝卜大马戏”驻场演出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自发传播视频超500条,抖音平台游客评分高达4.9分,#狂欢萝卜大马戏#话题阅读量破500万,成为区域文旅新热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以及省文旅厅工作部署,在常态化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谋划打造非遗特色项目。在新汴河景区谋划建设“非遗小镇”,融入非遗展示、体验、传习等功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和非遗活态展示场所,构建集非遗保护、文化体验、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在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一期)项目中,打造“运河+非遗”主题文化旅游区,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文化教育、商业运作等多种形式,建设大运河文化展厅、儿童天地与运河书院(非遗文化体验馆)、非遗美食合集、非遗文化商品街区等,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
(二)优化培育非遗旅游线路。支持并引导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非遗体验场所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研发、运营“非遗+研学”、“非遗+科创”等特色产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在已有旅游线路产品中融入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支持旅游企业以非遗工坊、传承基地、特色景区、街区、村镇为点位,与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打造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非遗亮点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打造非遗特色活动品牌。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日等时间节点举办非遗购物节,展示体验各项传统技艺,营造节日氛围。办好2025年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宿州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擦亮宿州大运河文化带文旅品牌。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底蕴,常态化举办梨花节、采梨节、伏羊节、灵璧鸬鹚捕鱼节等系列非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讲好宿州故事。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57—3688003
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