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480/202405-00030 信息分类: 上级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2024-04-29 发布日期: 2024-05-06 11:19
文  号: 皖文旅发〔2024〕22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

来源:安徽省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4-05-06 11:19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21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皖发〔2023〕12号)精神,加快打造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助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等六市,以及滁州市明光、凤阳、定远和六安市霍邱四县(市),共3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43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7.8%和48%)。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27年。

  本规划是指导性规划,有关地市、县(市、区)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路线图、施工图并有序实施。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皖北在安徽旅游业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没有皖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安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目标。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凭借旺盛的消费需求、叠加的战略机遇,皖北旅游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也能够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有两座古城、两处遗产、三大文化、四处遗址、七大历史名人【亳州、寿县;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安徽段)、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寿县安丰塘;先秦文化、楚汉文化、大明文化;明中都、寿春城、禹会、双墩;老子、庄子、管子、刘安、曹操、华佗、朱元璋】。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495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0个。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大泽乡起义、垓下之战、淝水之战等传奇故事,四九起义、藕塘抗日、淮海战役、中国农村改革等事件影响深远,极具深度挖掘潜力和综合开发价值。

  生态资源禀赋较好。山水方面,具备较高知名度、现实开发基础和未来潜力的有五山十湖(湿地)【淮南市八公山,蚌埠市荆涂山,淮北市龙脊山,凤阳县韭山,萧县皇藏峪;淮北市南湖、绿金湖,亳州市西淝河,泗县石龙湖,阜阳市颍州西湖、八里河湿地,蚌埠市龙子湖、沱湖,淮南市焦岗湖、大通湿地等】。农业资源方面,具有特色大地景观、中草药基地、果园林海,特别是拥有百万亩梨园、数十万亩石榴园、芍药园等,还有一批特色设施农业。水利资源方面,王家坝、蚌埠闸、茨淮新河、新汴河、临淮岗及蒙洼蓄洪区等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工商业资源方面,部分废弃矿山(坑)、电厂、白酒厂、造纸厂等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区位交通显著改善。紧邻苏鲁豫三省,是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地带,辐射鲁南、苏北、豫东南等周边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京沪、京福、京九、商合杭等骨干铁路和京台、济广、宁洛等高速在此交汇,铁路总里程1880公里(其中高铁664公里),公路密度19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9%),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78%的县(市、区)通高铁或30分钟可到高铁站。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现有亳州文旅集团等投融资平台公司27个(全省101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46家,三星级以上饭店45家,各类旅行社378家,分别占全省21.5%、21.6%、19.47%。成功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20家、精品主题村13家、后备箱工程基地19家,分别占全省的28.6%、26%、38%;7条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省15条)。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占全省的25%,省级旅游风景道1条(全省18条)。此外,皖北还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亳州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及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企业。2023年,皖北接待国内游客2.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4.5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4.69%、18.27%,比重较2019年分别提升1.08、1.52个百分点。

  重视程度持续增强。各地抓旅游意识明显增强,抓项目力度明显加大,要素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23年以来,皖北六市相继召开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政策意见,明确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定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政策举措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皖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谋划了路线图、施工图。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战略叠加机遇加速释放。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的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建设、皖北“四化”同步等战略扎实推进,皖北已从“战略纵深”转变为“战略要冲”,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以上战略机遇为皖北发展增添了红利和势能。

  区域发展活力加速释放。经过多年的建设,“十三五”时期,皖北经济增速基本跟上了全省步伐。2022年,经济总量达到1368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7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民生福祉看,2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8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9元。面向未来,无论是做大经济总量,还是优化经济结构,都需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之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面临良好环境和难得机遇。

  群众旅游需求加速释放。2022年,皖北人均GDP达到46893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需求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只要把握客群消费偏好,就能形成供给引领需求、需求创造供给的良性循环。从显在和潜在出游趋势看,游客偏好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业态,有利于皖北发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创新产品业态。

第三节 问题短板

  适销产品供给不足。历史文化厚重,但遗址遗存少且散,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难度较大,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展示水平较低,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性差,人均逗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自然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多数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或近距离雷同,产业链不长,消费场景不足。来皖北旅游的大多是短途游、一日游,既留不下来,回头的也不多,境外游客、省外游客、区域外游客占比不到3成。总体缺少吸人眼球的核心吸引物,普遍存在“有说头没看头”“有星星没月亮”“有人气没财气”“有盆景没风景”“有日景没夜景”“有整理没整合”的问题。

  旅游环境存在短板。地区形象不够美,区域中心城市支撑和带动力弱,六市中心城区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19.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6%),对旅游观光、投资创业的吸引力还不强。生态环境相对差,森林覆盖率与皖南相比差距较大,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量仅占全省的18.2%,秋冬季节旅游者的视觉感知、环境体验欠佳。卫生条件不够好,特别是一些重要旅游通道、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公厕等服务场所,环境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皖北各地财政投入旅游业的资金十分有限。文旅类投融资平台能级不高,资本运作能力不够强。部分县(市、区)至今未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虽然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够大、含金量不够高,引导市场化投资效果不明显,尚未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良性互动格局。

  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经营机制上,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按事业单位管理,自身缺乏经营旅游的实力和能力,社会资本和智力难以进入。工作机制上,部门整合资源、推动“文旅 、 文旅”多业态融合不够,项目谋划、产品建设、营销推广、考核机制等基础工作普遍薄弱。区域合作上,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行政执行力,还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运行操作阶段,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受限,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跨区域线路。

  行业内生能力不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方面,面向市场抓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浓厚,旅游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普遍缺乏。旅游企业方面,普遍小散弱,还没有形成衔接有效的旅游产业链条。同时,各地旅游饭店、民宿、标识系统、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欠账较多,旅游目的地的配套功能、集散功能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要求。从宣传营销的角度看,政企联动不够,系统性、持续性、创意性宣传营销不足,部分县区文旅部门很少或甚至从不自主组织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皖北旅游现正处于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要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立足当前可能可行,着眼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整体设计皖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题定位、主要目标,引领推动皖北旅游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风情淮河·传奇皖北”为总体形象,以先秦文化、楚汉文化、大明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为特色,以城市旅游、城郊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落细落实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强整体联动、系统集成,统筹提升“特色点”、串联“精品线”、培育“支撑极”,努力将皖北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文化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验区、中原文化和旅游特色区、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皖北篇章增添新动能。

第二节 发展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工程,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推进明中都皇故城、武王墩、双墩、禹会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挖掘、阐释、展示、传播淮河文化等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时代价值,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文化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验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休闲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农场庄园、特色民宿等品牌,助力乡村塑形、铸魂和共同富裕,建设文化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验区。

  中原文化和旅游特色区。挖掘淮河流域“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和皖北全域“传奇人物、传奇故事、传奇景区、传奇线路、传奇美食”优势,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精巧打造一批古今贯通、借古道今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节庆赛事,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和旅游特色区,让游客在领悟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落细落实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六大工程”,推动皖北地区旅游产品开发、业态开发、市场开发水平全面提升,促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质,产业支撑力、市场竞争力、综合带动力显著增强,跟上全省旅游发展步伐,融入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大循环,成为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7年,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成果显著,旅游接待指标和收入指标在全省占比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旅游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7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2.8亿人次、2700亿元。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新进展,旅游风景道、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精品创建等取得新突破。

  ——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环、带、区”协调支撑,旅游发展廊道培育成效显著,区域旅游环线构建基本完成,三大文化旅游带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十大文化旅游集聚区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产品体系相对完善。各项工程和项目顺利推进,建成一批类型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市场欢迎的“文旅 ”“ 文旅”融合新产品,文化旅游“有资源,缺产品”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品牌魅力充分凸显。以“风情淮河·传奇皖北”为统领,市县品牌为支撑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基本形成,以“走进皖北·感悟先秦”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政统筹 部门指导 管委会协调 非官方机构协同”的多级化分工管理体制、“国有文旅集团引领 民营企业参与 集体企业补充”的多元市场主体协同经营机制等基本形成,文旅治理体系基本完善。文旅人才引育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外部赋智成效显著,旅游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旅游设施与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重点旅游场所和旅游通道沿线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服务品质明显提升。

    表1 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3年

2027年

旅游接待人次(亿人次)

2.1

2.8

旅游总收入(亿元)

1554.6

2700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个

2个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6个

50个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0

1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

1个

3个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8个

10个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个

3个

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1个

2个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2个

4个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0个

1个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

0个

2个

省级旅游风景道

2条

3条

 

备注:2027年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根据2013-2023年皖北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年均增幅,测算2027年指标。

 第三章  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依托代表性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基础,综合地形条件、城镇布局、交通格局、发展潜力等要素,推动各地扬己所长、协调联动,构建 “一环三带十区”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串联皖北区域旅游环线

  参照甘青大环线发展模式,依托交通干线及廊道,串联重点旅游城镇和文旅产品,提升重要节点游憩功能,完善环线统一标识和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推动形成自驾环线体系。

  皖北区域旅游大环线。连通G105(亳州段、阜阳段)—G328(六安霍邱段、淮南段)—G206(淮南段、蚌埠段)—G345(滁州凤阳段)—S307(滁州凤阳段)—G104(宿州段)—G1516(宿州段、淮北段、亳州段),串联皖北主要城镇,途经亳州古城文化旅游区,阜阳颍州西湖景区、颍上县八里河景区,淮南寿县古城、八公山风景区,蚌埠涂山风景区、龙子湖风景区、沱湖湿地风景区,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岗村景区,淮北龙脊山风景区、四季榴园景区等,实现核心资源串珠成链,精彩环游。

  东部小环线。连通G206(宿州段、蚌埠段、淮南段)—G328(淮南段、滁州定远段)—G329(滁州定远段、滁州凤阳段)—S307(滁州凤阳段)—G104(滁州明光段、宿州段)—G1516(宿州段),串联宿州新汴河景区,蚌埠涂山景区、禾泉农庄景区、禹会村遗址,淮南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舜耕山风景区、大通湿地,凤阳韭山洞风景区、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岗村景区,明光市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沿淮湿地,宿州灵璧奇石文化园等核心节点,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特色的东部小环线。

  西部小环线。连通G35(亳州段、阜阳段)—S12(阜阳段、淮南段)—G237(淮南段、亳州段)—G239(亳州段)—S309(亳州段)—G344(亳州段)—S238(亳州段)—S411(亳州段、淮北段)—G1516(淮北段、亳州段),串联亳州古城,阜阳八里河风景区、管仲园,淮南寿县古城、八公山旅游区,亳州蒙城庄子祠、涡阳天静宫等核心节点,形成以“走进皖北,感悟先秦”为特色的西部小环线。

第二节 打造三大文化旅游带

  依托淮河、大运河(安徽段)、江淮运河等水系,推进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树,重点打造淮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带、江淮运河(皖北段)文化旅游带三大文化旅游带。

淮河文化旅游带。对标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思路,拓展阜阳、淮南、蚌埠和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旅游承载功能,整合沿线系列湿地(塌陷区)森林、重大水利设施,挖掘独特的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科学规划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统筹推进淮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程,联动上下游合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带、农文旅一体融合示范带。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带。拓展淮北、宿州旅游承载功能,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非遗展示、文旅融合项目,改造提升运河主题博物馆、遗址、特色古镇(小镇)等现有运河产品,创意开发具有运河文化内涵的旅游区、民宿、酒店、演艺产品等新型产品,联动上下游相关市,共建运河历史风云探秘游等精品线路,努力将大运河(安徽段)打造成古韵今风的璀璨文化带、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精彩纷呈的缤纷旅游带。

  江淮运河(皖北段)文化旅游带。坚持生态、水利、文化、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水利旅游为纽带、生态旅游为主线、文化旅游为重点、研学旅行为特色,突出入淮口、东淝河、瓦埠湖、西淝河(凤台、利辛)湿地、亳州水库等景观片区,打造融合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田园休闲等系列产品,联动上下游合力打造世界知名生态运河、全国重要的水利文化旅游带、绿色江淮协同发展新廊道。

第三节 培育十大文化旅游集聚区 

  依托皖北优势资源,围绕代表性历史文化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生态旅游空间等,打造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亳州古城康养休闲旅游区。以北关历史街区为核心区域,高标准建设南入口门户展示区、大观楼-南京巷片区、里仁街医药产业区、民俗文化片区、花戏楼会馆民宿文化区等,完善古城“亳”文化多元展示及休闲体验空间。以郑店子为核心,建设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康养休闲体验、特色药膳、大健康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打造中医药康养休闲旅游高地。

  亳州“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区。依托天静宫遗址公园、道德中宫、庄子祠等代表性文旅资源,持续推进中国道家文化祖城、天静宫(老子道源)文化体验园、老子博物馆等项目,谋划建设庄子文化园、庄子文化数字艺术馆,合理布局康养、研学、民宿、度假等体验项目,并将道家养生之道与亳州养生之城IP塑造相结合,打造中华道源文化旅游区。

  宿州埇桥-淮北柳孜隋唐文化旅游区。突出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充分利用博物馆、非遗馆、遗址公园、遗址工程展示项目等载体活态展现大运河文化,推进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淮北柳孜运河遗址、临涣古镇、宿州运河城市文化公园、宿州1956文创园、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等)。谋划创建以“五柳仙境、隐居田园”为主题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东林草堂遗迹和历史典故,深入挖掘白居易诗歌文化,打造高品质文化演艺项目。

  宿州“萧县-砀山”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依托农业产业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文化资源,打通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积极推动“规模农业种植 特色农产品加工 主题民宿度假及特色小镇休闲”互促式发展,强化“世界梨都”“葡萄之乡”品牌,重点布局特色农场、农业庄园,培育代表性大地景观,办好特色节庆,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

  阜阳“一湖两河一洲”产城景融合型旅游区。以颍州西湖为核心,积极培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5A级旅游景区。推动颍河、泉河风景带和颍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联动铁空片区“城市会客厅”发展,加快城南新区“文旅休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城市休闲空间互动共享,建设一批主题游乐、冰雪世界、数字科技、文化演艺、游船画舫等城市休闲旅游项目。

  阜阳“八里河—管仲园”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八里河景区为核心,联动周边资源,主打水上特色体验,升级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业态,点亮夜间经济,打造集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特色体验等于一体的知名水上生态旅游区。加强管子文化研究、阐释和场景打造,实施管仲老街提升、管子文化广场、管子纪念馆、管子文化园等项目。

  淮南“寿县古城—武王墩—八公山”楚汉文化旅游区。实施寿县古城保护提升、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展示馆等项目,植入文化休闲、精品研学、文创市集、休闲咖啡等业态。高标准建设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多元文化展示体系。启动八公山引擎景观提升、八公山文旅综合体卧龙湖、豆腐文化博览园、卧龙湖文旅综合体、大丁山露营地等项目建设。做强“豆腐发源地”品牌,打造美食地标,激发 “烟火寿州”文旅活力。

  淮北“中心湖区”工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锚定区域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一湖一特色”发展思路,打造工文旅融合型示范旅游区。绿金湖、朔西湖、老电厂工业遗址聚焦工业遗产生态改造,提升湖区商务度假、人文休闲、工业潮玩、康养度假等产品供给,打造国内首个工业遗址湖泊休闲度假旅游区,成为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两山转化”样板。南湖围绕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水上生态休闲旅游区。

  蚌埠“荆涂山-龙子湖”文化休闲旅游区。实施考古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实施考古遗址研学精品工程,高质量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提升禾泉小镇、涂山—黑虎山公园、荆山、白乳泉等项目开发建设水平,提升环天河、沿淮河、涡河、沱河区域沿河景观,配套完善亲水休闲产品。推进龙子湖景区南岸、古民居博览园、嘉年华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谋划打造代表性旅游演艺,丰富美食、非遗、夜游、文创等业态。

  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明文化资源,传承活化明文化,开发明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凤阳县城为核心的明文化体验核。加大对明中都城遗址、洪武门、大明门、云霁街、明中都鼓楼、钟楼等历史遗存保护和开发,探索“考古遗址 专题博物馆 主题公园/景区”三合一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多元立体展示体系,打造考古旅游安徽样板。通过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串联定远县、明光市等地,形成多区块联动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四章  大力提升旅游发展能级 

  消费升级催生产品升级,高品质旅游正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必需品。皖北旅游景区普遍体量小、内容少、链条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大项目建设行动、大企业培育行动、大招商突破行动为抓手,提质增效做精存量,开发建设做大增量,做实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和优质产品供给大文章,夯实皖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一节 实施大景区提升行动 

  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托大运河厚重的历史遗存、多彩的运河故事、千年的商贾遗风、丰富的民俗文化,以统一形象为基本要求,以项目建设为基本抓手,重点围绕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通过保护遗存、挖掘内涵、丰富内容等措施,持续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和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深入挖掘淮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发挥淮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提炼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特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方向,丰富各类文化内涵,论证发起淮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高起点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推进明中都皇故城、寿春城、双墩、禹会村等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大垓下遗址、武王墩墓葬、曹氏家族墓群等3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力度,持续挖掘内涵价值,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向旅游景区转型,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改造提升存量旅游景区。利用3年左右时间,六市各打造2-3个、四县(市)至少各打造1个综合效益突出的精品景区。坚持重中选重、优中择优,六市分别遴选1个4A级景区,按照“个体做精、整体做优、龙头做大、品牌做响”的思路,对标5A级旅游景区标准,实施“一景一案”改造提升。整合资金、资源、人才、技术,改造提升游客中心、游客步道(栈道)、标识体系、餐饮娱乐、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引入互动业态、丰富消费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

     表2 “一景一案”改造提升存量景区名单

淮北市:四季榴园景区、濉溪古城

亳州市:林拥城景区、花戏楼景区

宿州市: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新汴河景区

蚌埠市:龙子湖景区、禾泉小镇、固镇县垓下景区

阜阳市:八里河景区、颍州西湖、生态乐园、临泉县魔幻之都景区、

阜南县枫柏岗景区

淮南市:寿县古城、八公山、焦岗湖景区

定远县:令狐山风景区

凤阳县:小岗村景区、明皇陵景区

霍邱县:临淮岗景区

  新建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视野,激活冷资源,盘活闲资源,依托现有景区景点、城市街区、特色小镇、文博场馆、乡村旅游区等,精心谋划景区主题、项目布局、游憩方式、游线设计、交通优化,创意设计景观、环境、管理、服务,统筹景区内外公共服务配套、休闲度假空间、品质民宿、特色餐饮等项目,创建提升一批4A级旅游景区。

       表3  拟建特色旅游景区名单(4A)

淮北市:濉溪古城、柳孜运河遗址文化旅游区

亳州市:康美中药城、西淝河湿地文化园、华祖庵、庄子祠

宿州市:埇桥五柳景区、野生动物园、灵璧县钟馗文化园

蚌埠市:涂山风景区、怀远县白乳泉景区、固镇县谷阳城遗址

阜阳市:植物园、尧泰汉海海洋公园、七彩野生动物园、

安徽(临泉)木一博览园、阜南县焦陂酒文化博览园

淮南市:武王墩墓(战国楚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寿州窑文化体验园、

日军侵华淮南罪证遗址教育馆

明光市:黄寨草原静港营地旅游区、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

定远县:定远包公文化园、大横山红石峡景区、定远古城

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文化旅游区、狼巷迷谷景区、韭山洞景区

霍邱县:城西湖淮畔荷乡景区、水门塘景区、李氏庄园景区

  培育一批旅游度假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与文化特色,整合文物和文化遗产、湿地湖泊、主题娱乐、精品演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医养康养业态,通过“双招双引”引进一批、相邻成熟景区景点联合一批、数个乡村旅游镇村整合一批的思路,提升现有省级旅游度假区能级,新谋划建设若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坚持内容为王、效果为要,暂时不具备国家级条件的,先争创省级的,再逐步对标升级、打响品牌。

 

          表4  培育特色旅游度假区名单

拟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亳州市汤王温泉旅游度假区

拟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淮北市朔西湖旅游度假区,亳州市西淝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宿州市新汴河旅游度假区,蚌埠市禾泉小镇度假区,淮南市焦岗湖旅游度假区,阜阳市八里河旅游度假区、临泉泉鞍洲旅游度假区,明光市老嘉山旅游度假区、定远县金山溪谷旅游度假区

第二节 开展大项目建设行动 

  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引江济淮生态旅游廊道、亳州中医药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将文旅项目建设同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模式创新、生态低碳环保、智慧场景应用、老旧景区改造、沉浸式体验等文旅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文旅项目发展。

                 表5  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名单

淮北市:老电厂工业遗址改造提升项目、“龙脊天路”旅游能级提升项目、中心湖带提升项目、相山文创街区项目

亳州市:北关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义门古镇综合体项目

宿州市:宿州市S407符离大道沿线文旅项目、萧县水墨圣泉古镇项目、泗县蟠龙山(新濉河)文旅项目

蚌埠市: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靓淮河”文旅提升项目

阜阳市:颍州西湖旅游度假区项目、百里淮河风情画廊项目、三角洲城市旅游提升项目、颍上全域旅游提升项目、阜阳梦幻冰雪文化综合体项目

淮南市:九龙岗历史街区项目、淮南老街记忆项目、徽秀演艺城项目

定远县:定远古城项目

凤阳县:明文化旅游区提升项目、小岗乡村旅游区提升项目

  盘活利用一批闲置低效项目。历史上,一些市县抢抓机遇,加大大景区开发,形成了一批优质项目,同时有的项目或未实际运营或运营后停下,有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成为烂尾工程,造成资源浪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分类施策、先易后难、逐个处置,力争3年内完成闲置低效项目盘活工作。

  对“只差少量资金即可建成投运的项目”。作为近期盘活重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予以支持,使其尽快建成、投入运营,产生现金流,进入良性循环。

  对“建设中的‘半拉子’项目”。充分研判、量力而行,采取引进投资者共同开发、政府依法依规协调要素支持或果断停工再处置等方式分类解决。

  对“停业和低效项目”。区分规划设计不优、业态不合市场需求、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通过引进专业化市场主体、引进有实力战略投资者重组、依法依规转让等模式盘活,提升要素配置效能。

  

     表6  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名单

宿州市:宿州植物公园

亳州市:北关历史街区

蚌埠市: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文创花博园景区

阜阳市:阜阳558文化产业园、颍上迪沟乐园、小张庄公园、阜南县七彩大地景区、田集温泉度假区、太和县汽车露营地、界首市翰墨文化园

淮南市:志高神州欢乐园

  创新建设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和资源整合,大力推进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消费链,打造新业态新赛道。

  推动“农业 文旅”。依托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挖掘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农耕文化体验和优秀农业文化展示项目,大力开发民宿客栈、农场庄园、农家餐饮、农事节庆活动等特色项目。

  推动“商业 文旅”模式。在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等开展驻场演出,支持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出常态演艺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文化休闲街区等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培育夜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夜购、夜宴、夜展、夜游、夜市项目。

  推动“体育 文旅”。因地制宜开发登山、徒步、马拉松、冰雪运动、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打造汽车主题公园、露营地等,举办皖北田园运动会、汽车(房车)集结赛、汽车嘉年华等活动,争创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推动“研学 文旅”。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科教场馆、工业遗址和现代工业资源,加快推动科普旅游、研学旅游,建设一批旅游科技示范点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推动“康养 文旅”。依托亳州医药资源及各地湖泊、湿地资源,引进高端医疗机构、技术和人才,积极开发医疗养老、中医保健、温泉疗养等康养旅游项目。

           表7 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名单

淮北市:临涣古镇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黄里景区、旅游观光火车公园、皖北电竞基地、“华灯锦绣-淮北梦”文旅项目

亳州市:华佗百草园、金不换亳州酒文化生态博览园

宿州市:萧县许岗子《皇藏溪谷》网红艺术村文旅基地、宿州美术馆旅游提升项目、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提升项目

蚌埠市:印象龙亢文化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综合提升项目、梅香欢乐小镇、宝兴面粉厂“工改旅”项目、老米厂“工改文”项目、老柴油机厂“工改文”项目、五河县淮河酒业老窖池保护改造项目

阜阳市:“乐地·颍淮之光”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地、阜阳文创产业大厦提升项目、管仲老街二期改造提升工程、管子文化主题公园、临泉顺河老街二期、U悦青年潮玩街区

淮南市:韩美林艺术馆、焦岗湖冰雪综合体、中沛御泉湾(二期)

明光市:九道湾公园

定远县:官桥烟柳文旅综合体

凤阳县:大明不夜城

霍邱县:水门塘景区

  谋划储备一批新业态项目。精准把握文旅市场发展趋势,加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以新业态创造新供给,新供给引领新消费。

  围绕填补空白谋划项目,加大基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演出演艺、文旅新场景打造宣传,充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互动体验项目,不断丰富数字文旅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场景。

  围绕补齐短板谋划项目,瞄准旅游功能单一短板,布局一批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户外运动项目。紧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短板,谋划景区交通、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改造提升等项目。

  围绕延长链条谋划项目,着眼延链、补链、强链,储备和推介一批优质文旅产业项目,谋划布局一批旅游交通提升工程、旅游购物提升工程、旅游住宿提升工程、特色美食街等项目。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皖北文旅重点项目库,将部分重点文旅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机制,及时协调项目立项、审批、用地、用林、资金等方面难题,保障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各地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平台跟踪服务机制,完善项目库和调度管理机制,用足用活省有关单位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吸引各方资本更多投入文化和旅游产业。

第三节 开展大企业培育行动 

  做强文旅投融资平台。支持各地投融资平台创新做法,通过资源整合、资产归集、产品打造、强链补链,做大做优做强资产总量、产业体量、品牌质量、价值增量。鼓励文旅投融资平台通过收购、兼并、租赁、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投资合作、发行债券等方式,壮大资产总量、扩大经营规模。坚持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外引强援”“内强素质”并重,通过收购、租赁、联营、委托管理、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等模式,深度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运营。各投资平台要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与大型基金对接合作,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筹建跨界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鼓励各文旅投资运营管理公司,整合国有资产并完善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体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盘活低效闲置的大型文化场所,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表8  皖北文旅投融资平台名单

淮北市:淮北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濉溪建设投资控股集团、相山区城市投资集团、淮北市东昱建设投资集团

亳州市:亳州文化旅游控股集团、涡阳涡河文旅集团、利辛博悦文旅公司、蒙城梦蝶文旅公司、谯城文旅发展公司

宿州市:宿州交通文化旅游投资集团

蚌埠市:蚌埠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垓下旅游投资开发公司、

安徽涂山旅游开发公司、蚌埠市梅香旅游开发公司

阜阳市:阜阳市文化旅游股份发展公司、阜阳市旅游投资公司(筹)

安徽管子文化旅游集团、临泉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淮南市:淮南文化旅游控股公司、安徽寿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定远县:定远县城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

凤阳县:凤阳大明旅游发展(集团)公司

霍邱县:霍邱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推动兼并重组一批企业。推动本地工商业企业投资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批大企业。鼓励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旅行社和高星级、特色旅游饭店企业。支持传统旅行社兼并重组、转型发展,提高组织化、集团化发展水平,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县、跨市、跨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推动中小企业“四转一上”。推动市场主体“四转一上”工程(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企上网),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单项冠军。

  推动“个转企”,明确重点扶持对象,简化企业登记,催生更多经营主体进入旅游市场。

  推动“企转规”,将年营业收入(销售额)与上规上限标准差距在20%以内的旅游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遴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涉旅中小企业,推动其转型升级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

  推动规模以上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改造、变更为股份公司。按照景区类、酒店类、旅行社类、文旅综合经营类、文旅投融资平台等类型对企业进行分类,建立大企业培育联系指导机制。

  推动优强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壮大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推动旅游企业“上网”,鼓励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通过战略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表9  皖北区域“企转规”“规转股”(不含平台公司)预备名单

淮北市:“企转规”——濉溪县古城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淮北市禾佳景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规转股”——淮北市莱博特相框制造有限公司

亳州市:暂无

宿州市:“企转规”——安徽绿信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好派文化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卡乐优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暂无“规转股”

蚌埠市:“企转规”——安徽省江南百花香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四方湖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安徽三汊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固镇县玉鹏生态农业文化园有限公司、蚌埠市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蚌埠禹丰游船服务有限公司、蚌埠市趣田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天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安徽柒爪鱼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安徽虞美金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规转股”——安徽禾泉农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徽蚌小笨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万绿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安徽中唐热浪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阜阳:“企转规”——颍上县迪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阜南枫柏岗现代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界首市翰墨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阜阳市嘉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阜阳花都温泉度假有限公司、临泉县元利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规转股”——安徽八里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管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阜阳智慧旅游有限公司

淮南市:“企转规”——淮南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美舒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安徽锐上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淮南市旅发知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淮南大龙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暂无“规转股”

第四节 开展大招商突破行动

  开展大招商突破行动,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产业调查分析,储备和推介一批优质项目,引进一批总部企业、“群主”企业、“链长”企业、新型文旅企业。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予以支持。

建立招商企业库。梳理世界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中的重点文旅企业,以及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中国旅游集团 20强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行业“专精特新”等经营机构,建立招商企业库,引导各地“一对一”结合实际精准对接。

  培育招商平台。创办皖北文旅项目投融资大会,由各市轮值举办,落地一批大项目,引进一批大企业。各地积极借助重点节庆、展会、推介会、资本对接会、行业商协会、产业联盟等招商平台,提升招商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创新招引打法。加强“以商招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商协会精通产业、拥有人脉资源等优势,引进更多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强基金招商,支持省内文旅领域基金加强与国内外基金机构互动,挖掘、招引优质企业和优秀团队。注重组团招商,围绕以市场空间换投资,集成区域内旅游街区、乡村农场等关联项目形成项目包,形成规模化集群式招商效应。

第五章  打造多样化产品新体系 

  针对皖北适销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做足内功,强化融合创新,丰富城市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发展一批融合型旅游产品,以尽快改变皖北“有说头没看头”的状况。

第一节 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品

  创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各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按照“一街一特色”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街区,明确四至范围、目标定位、个性特色、业态布局和发展目标。推动现有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采用微改造“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的节奏,加强街区综合环境提升,持续提升街区功能品质。发挥特色街区品牌集聚优势,推进名品、名店、名街联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进首发新品,引导当地特色品牌和老字号品牌进驻,打造老字号、非遗技艺和民俗传统产品集聚区。依托特色街区,广泛举办美食节、酒吧文化节、网红打卡节、潮流时尚节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消费促进活动,扩大特色街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特色街区聚客、吸客能力。

  推进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淮北隋唐运河古镇街区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新发展,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互动体验,积极融入地方非遗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鲜明主题文化休闲空间。全面提升阜阳管仲老街、淮北濉溪古城石板街、蚌埠篾匠街-国货步行街、淮南1952文化街区等旅游休闲街区,引导休闲街区业态优化,引进博物馆、艺术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增强街区旅游休闲功能,促进街区业态布局优化调整,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提升街区休闲功能,丰富产品业态,促进商文旅融合。

  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借鉴淮北隋唐运河古镇、阜阳双清湾水街等创建经验,全力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着力促进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城市夜间消费潜力,引导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鼓励在特色街区开设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时尚购物、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阅读和“深夜食堂”特色餐饮等夜经济消费空间,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间消费精品活动和项目,建设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不夜城”品牌。

表10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名单

淮北市:淮北南翔云集、濉溪古城、夔牛天街—工业博物馆文商旅综合体

亳州市:北关历史街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涡阳新街里、陵西湖公园、蒙城天河广场

宿州市:宿州南翔云集、宿马园区绿地衢坊街、砀山古城特色街区

蚌埠市:篾匠街文化街区、万达金街、华夏第一街、禹荟里、银泰映巷街区、五河顺河老街

阜阳市:清河宋街、管仲老街、顺河老街、阜阳罍街

淮南市:淮南1952城市记忆文化街区、春申里文旅休闲街区、吾悦淮南印巷街区、寿县三步两桥街区

明光市:剋街

定远县:定远古城、炉桥1958街区

凤阳县:洪武老街、大明不夜城

  发展城市文旅市集。盘活城市闲置历史建筑及功能空间,融入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等,植入特色文创、动漫、游戏、音乐节、新潮时尚等创意元素,形成类型多样、功能多元的城市休闲及潮玩空间。借鉴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市集、乐天陶社创意市集等推广运营经验,营造集文创、空间设计、潮流艺术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发展城市演艺产品。结合文艺创作提升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出一批特色演艺产品。打磨提升《运河古韵》《风雨王家坝》《凤起·大明》等剧目,推动其出彩出圈。挖掘先秦诸子、魏晋先贤、建安“三曹”、明太祖等名人典故、成语故事,新创一批民俗剧、小品剧、音乐剧、喜剧秀等,组合形成一批小成本、微场景、高频率、快迭代的微演艺,推动演艺进景区、进街区、进商文旅综合体常态化演出。支持《颍上·行》、亳州梦幻百草园国潮狂欢夜、林拥城萌宠乐园国潮灯光秀等沉浸式体验产品做热做火。

  打造城市微度假空间。依托城市滨水公园、森林公园、体育公园、林地等资源,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建设,联动特色商圈,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围绕亳州林拥城、淮北相山公园、阜阳泉河生态文化风景带、蚌埠沿淮生态公园、 宿州新汴河景区、淮南九龙岗大通生态修复区等,创意打造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的好去处。

  打造城市会客厅。依托各地市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重要交通节点,突出城市文旅资源推广,设置风物特产展销空间,建立特色鲜明的城市文旅第一印象区。依托皖北各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突出各市文化特色,建设集地方历史文化展示与产业招商、物产展销、商务洽谈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会客厅。依托各市县博物馆、城市美术馆、艺术馆、文化馆、城市博览园等场馆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休闲功能,打造文化主题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会客厅。

表11  代表性城市会客厅建设名单

场站会客厅:淮北站、淮北西站;宿州东站;亳州南站;蚌埠南站;阜阳西站、阜阳机场、阜阳铁空片区“城市会客厅”;淮南东站、淮南南站

产业会客厅:宿州高新区数字小镇会客厅、埇桥夜间文旅会客厅;亳州养生会客厅、古井白酒小镇会客厅;中国(蚌埠)玻璃谷、中国(蚌埠)传感谷、百年皖酒文化园

文化会客厅: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口子酒明清酿酒作坊遗址博物馆;亳州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蚌埠市博物馆、创新馆;阜阳市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春申里文旅休闲街区;凤阳县博物馆

  打造一批特色文旅小镇。提升“快进”交通网络衔接效能,提高“慢游”交通网络通达深度,完善节点设施服务功能,丰富旅游出行服务供给,做实做亮宿州市砀山县、萧县、阜阳市颍上县、亳州市谯城区、淮南市寿县等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擦亮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品牌。依托各市县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文旅精品小镇,形成“一镇一特,各美其美”的集群发展态势。推动各镇依托代表性历史建筑及空间,打造集民俗展示、风物销售、小吃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镇市集,形成“趣皖北,赶大集”IP。

表12  特色文旅小镇建设名单

淮北市:菊花小镇、芳香小镇、体育特色小镇、七彩和村农旅小镇,石榴小镇(提升)

亳州市:蒙城立仓荷花龙虾小镇、谯城区十河镇、华佗镇

宿州市:高新区数字小镇、泗县运河小镇、砀山县酥梨小镇、灵璧县奇石小镇

蚌埠市:禾泉小镇、天兆石榴小镇、沱湖旅游小镇、梅香欢乐小镇

阜阳市:阜南县黄岗柳艺小镇、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八里河风情小镇、太和县马集发艺小镇、颍州区芳香小镇、颍泉区抱龙石艺小镇

淮南市:八公山豆腐小镇(提升),九龙岗民国小镇、焦岗湖荷花小镇、梦溪栖小镇

明光市:三界军旅小镇

定远县:定远古城

凤阳县:小岗农创小镇

霍邱县:临淮岗水利文化小镇

第二节 精致发展乡村旅游产品

  构建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特色化打造景区村庄。依托皖北代表性规模农业种植片区,打造亳州亳药花海、宿州砀山梨园、蚌埠怀远榴园、淮北烈山榴园等果园林海,培育风景麦田、油菜花海等大地景观。

  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村。落实乡村旅游“十百千”计划,集中建设10个国家级、50个省级、200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每年遴选10个示范村,重点支持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实施“村庄记忆工程”,打造一批“听得见乡音、望得见乡愁、记得住乡情”的乡村微主题场馆。

表13  特色乡村主题村落建设名单

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村、梧桐村,烈山区榴园村、南庄村、和村,相山区张楼村,濉溪县临涣村、道口村

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李庄镇李园新村,萧县丁里镇胜利社区、白土镇张村,灵璧县虞姬镇虞姬村、浍沟镇李宅村,泗县大庄镇曙光村、屏山镇老山村

亳州市:古井镇药王村,涡阳县辉山村,蒙城县薛庙村、十河镇大周村,利辛县胡集镇谭庄村

蚌埠市:蚌山区孙家圩子村,淮上区梅桥镇淝北村、梅桥镇淝南村,怀远县龙亢镇关庙村、兰桥镇大观村、徐圩乡梨园村、榴城镇榴城社区、龙亢镇龙亢村,

五河县小溪镇赵庄村,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

阜阳市:颍州区大许村,颍上县淮罗村,界首市邴集村,临泉县坡寨村、百果村,阜南县王家坝村、蒲庄村,太和县刘老桥村

淮南市:八公山区八公山镇妙山村、山王镇闪冲村、毕家岗街道黄山社区,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寿县堰口镇魏岗村、安丰塘镇安丰村,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民族村

明光市:三界梅郢村、柴郢村、石坝东贾村

定远县:岱山新村、高潮村、青山村

凤阳县:小岗村、卸店村、大王府村

霍邱县:马店镇李西圩村、城西湖乡望淮村、临淮岗镇双砖井村

  建设一批特色民宿。科学规划,融入在地文化,推动“民宿 ”非遗、美食、文创、研学,有序建设田园民宿、庄台民宿、淮上民宿、滨水民宿。突出精美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致化服务,提升民宿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培育若干民宿集群。

表14  皖北地区精品民宿重点项目

淮北市:烈山区明清石榴园隐庐民宿、龙脊山民宿,杜集区朔西湖水云间民宿,相山区锦鲤民宿,濉溪县濉溪古城民宿

亳州市:谯城区药王村民宿、望月潭民宿,蒙城县世纪金源秋水园民宿,利辛县归园田居民宿、厚朴民俗、三馆居民宿,涡阳县义门小园

宿州市:宿州隐·宿度假酒店、半山里,砀山县梨小萌帐篷酒店、梨苑铭居、魏寨民宿,泗县簸姚民宿

蚌埠市:禹会区环涂山精品民宿群,五河县环沱湖精品民宿群,固镇垓下精品民宿群、新马桥镇精品民宿群

阜阳市:颍泉区念颍舍民宿,阜南县邵刘民宿、怀上客民宿,颍上县草榻别院、慎邑客栈,界首市陶乡泥韵民宿,临泉老街客栈

淮南市:大通区高塘人家、王捌院子,八公山妙山民宿、闪蔓民宿,寿县八公居、小兰草民宿、宝根园农庄,凤台县淮上明珠民宿

明光市:东贾民宿聚落、苏巷陆郢民宿、女山湖民宿

定远县:高埂老民居民宿集群、瓜蒌部落“光阴民宿”、湖畔小筑

凤阳县:卸店小院民宿、小岗村宿、大王府民宿

霍邱县:宽舍民宿客栈、荷乡小筑民宿

  打造特色主题农场(庄园)。借鉴喜羊羊农场发展经验,支持有条件的种养殖基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亲子研学项目、休闲度假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一批以石榴、葡萄、酥梨、特色花卉等为主题的乡村综合性农场。借鉴安吉县鲁家村“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和乡村旅游专营机构,创新农场经营机制。

表15  皖北特色主题农场(庄园)名单

功能提升类:

淮北市:五铺农场、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

宿州市:萧县葡堤原乡葡萄主题庄园、砀山梨小萌酥梨主题庄园、泗县蔷薇主题庄园

亳州市:谯城区齐庄生态农庄、利辛县印象江南生态园

蚌埠市:蓝莓庄园、怀远县龙亢农场、绿田农庄、五河县青莲农庄

阜阳市:纪元农庄、顺河公社、太和县有机良庄、颍上县双梓家庭农场

淮南市:淮南农场

凤阳县:大王府生态农博园、九天生态园

加快建设类:

宿州市:埇桥区五柳之家香稻米庄园

亳州市:润耕天下家庭农场

阜阳市:颍东区冉庙生态农庄,界首市天润发家庭农场,临泉县徽泉寨生态农庄

淮南市:宝根园农庄、武庙生态园、东风生态园、小兰草生态园、东辰生态园、后湖生态园

明光市:女山湖花海、三界蓝莓园、泊岗银杏岛

定远县:高埂教育农场

霍邱县:皖湖家庭农场、三流乡卧牛山庄、城西湖万亩荷花基地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依托怀远石榴、砀山酥梨、萧县葡萄以及亳州草药、花茶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对农特产品进行适度加工和包装,将民俗文化融入商品打造,推出“皖美乡村”系列旅游商品;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运用自媒体、融媒体等新型媒介创新乡村旅游商品宣传推广渠道,推动乡村旅游商品消费。

第三节 创新发展融合旅游产品

  康文旅融合产品。以亳州为核心,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省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及建设工作,做响亳药花海、康美中药城、华佗百草园等药文旅品牌,开发药食、药饮、药宿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打通药文旅全产业链。推进蚌埠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完善骑行、户外自然教育、露营等功能。促进淮北相山、淮南八公山等地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打造全民健身新空间。依托焦岗湖冰雪世界、淮北市中心湖区、蚌埠市涂山、荆山等地谋划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做热“蚌马”“阜马”等马拉松赛,打造蚌埠龙子湖特色龙舟赛,形成一批品牌体育赛事。高水平打造亳州汤王温泉、阜阳田集温泉、淮南焦岗湖中沛御泉湾等项目,丰富项目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教文旅融合产品。积极推动主题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红色主题类(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研学旅游基地、凤阳县小岗村研学旅游基地、明光市三界军旅研学基地、定远县大桥-藕塘红色小镇)、中医药主题类(亳州市神农谷中医药研学旅游基地、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研学旅游基地)、农业主题类(淮北市朔西湖研学旅游基地、四季榴园研学旅游基地、蚌埠市禾泉小镇研学旅游基地、固镇县垓下研学旅游基地、阜阳市生态乐园研学旅游基地、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研学旅游基地)、科技主题类(亳州市火星时代研学旅游基地)、工业主题类(亳州市古井酒文化研学旅游基地)等系列研学旅游基地。依托淮河文化、运河文化、楚汉文化、明文化等,积极开发相关研学旅游课程,加快研学指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研学旅游产品质量。

  交文旅融合产品。加强路景融合,满足“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等必备条件,高标准建设淮北龙脊天路省级旅游风景道,完善提升颍上县百里水乡旅游风景道、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寿县)等旅游风景道。参照沪宁高速江苏段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经验,完善旅游休闲服务功能,推动八公山、皇藏峪、符离等高速公路服务区,完善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交文旅融合型服务区。

  工文旅融合产品。提升古井酒文化博览园旅游服务功能,高质量建设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淮北国家矿山公园、老电厂工业遗址文商旅综合体、淮南大通国家矿山公园以及淮北市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等国家工业遗产,积极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探索沉浸式体验工业旅游“前店后厂”模式,以独特的“工业语言”展示“工业美”,以工业场景加文化内涵,形成怀旧意味浓郁的工业旅游体验区,积极打造工业旅游休闲空间,开发工业旅游消费品、纪念品、衍生品等,延伸工业旅游产业链。

  科文旅融合产品。深度应用元宇宙、AR/VR/MR、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坚持“内容为王,科技为要”的思路,将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融入到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全过程,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打造数字文旅新场景。支持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新场景新体验。

第四节 构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走进皖北 感悟先秦”之旅。主要景区景点:寿县古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管仲老街、八里河旅游区、管子文化园、蒙城博物馆、庄子祠、天静宫景区、谯城北关历史文化街区、道德中宫景区、汤王温泉景区。节点城镇:寿县、颍上县、蒙城县、涡阳县、谯城区。

  风情淮河之旅。主要景区景点:颍州西湖、双清湾水街、王家坝、八里河旅游区、临淮岗、焦岗湖旅游景区、寿县古城、八公山旅游景区、荆涂山风景区、龙子湖风景区、篾匠街—国货步行街、明中都、明皇陵风景区、小岗村乡村旅游区、女山湖康养度假区、令狐山风景区。节点城镇:颍州区、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毛集实验区、寿县、八公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蚌山区、凤阳县、明光市、定远县。

  探秘大运河之旅。主要景区景点:大运河(泗县段)、泗县古城、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宿州市博物馆、新汴河景区、濉溪古城、临涣古镇、柳孜运河遗址、淮北市博物馆、隋唐运河古镇。节点城镇:泗县、埇桥区、濉溪县、相山区。

第六章  提升宣传推广水平 

  围绕“风情淮河 传奇皖北”的总体形象定位,各地市(县、市)推出和打造“六个一”:即:一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旅宣传片、一句主题口号、一位文旅形象大使、一个品牌文旅展会、一批文旅节庆活动、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推动各地统筹本地、周边市场,统筹“走出去”和“请进来”,统筹线上、线下,创新营销方式,激活消费市场,进一步提升皖北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第一节 构建品牌传播体系 

image.png

  塑造“风情淮河·传奇皖北”区域品牌。以“风情淮河 传奇皖北”为品牌形象引领,构建高辨识度、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皖北大区域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风情”“传奇”系列品牌。

  打造以淮河、江淮运河等水系,焦岗湖、西淝河、八里河湿地等大湿地景观为特色的“水韵风情”品牌。

  打造以亳药花海、梨园花海、四季榴园等为代表的“田园风情”品牌。

  打造以花鼓灯、泗州戏、梆子戏、杂技、抬阁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品牌。

  打造以老子、庄子、管子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传奇人物”品牌。

  打造以亳州古城、寿县古城、明中都皇故城遗址、禹会村遗址、双墩遗址等为代表的“传奇地物”品牌。

  围绕大禹治水、垓下之战、淝水之战等历史传奇以及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打造“传奇故事”品牌。

表16  文化和旅游品牌塑造计划

总体品牌:以“风情淮河 传奇皖北”为统领,塑造皖北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及新兴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各地市、县(市)品牌:

淮北市——煤美与共,湖上淮北;亳州市——世界药都,养生亳州;

宿州市——心灵归宿,幸福之州;蚌埠市——融通南北,山水蚌埠;

阜阳市——颍淮善郡,诗画阜阳;淮南市——楚风汉韵,山水淮南;

明光市——嘉山秀水,自在明光;霍邱县——淮畔明珠,水韵蓼城;

定远县——将相故里;

凤阳县——凤阳是个好地方;鼓韵凤阳,绝好地方。

  培育“走进皖北·感悟春秋”产品品牌。围绕老子、庄子等历史名人,禹会、双墩等遗址,小岗村、王家坝等红色资源,打造以“文明探源”“历史探秘”“红色教育”等为代表的“研学皖北 感悟历史春秋”产品品牌。

  围绕梨园、榴园、芍药园等果园林海,风景麦田、油菜花海等大地景观,绿金湖、龙子湖、大通湿地等湖泊湿地景观,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淮北隋唐运河古镇街区等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以乡村休闲、生态休闲、城市休闲为特色的“休闲皖北·感悟四季春秋”产品品牌。

  围绕康美中药城、华佗百草园等中医药项目,亳州汤王温泉、阜阳田集温泉等温泉项目,四季榴园滑雪场、焦岗湖冰雪世界等冰雪项目,打造以中医药康养、温泉康养、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康养皖北·感悟人生春秋”产品品牌。

  主打“畅游皖北·乐享生活”要素品牌。未来3-5年,突出重点,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打造“六个一批”要素品牌,力争快见效、见显效。

  打造以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等级旅游休闲街区、精品示范村、乡村综合性农场(庄园)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目的地。

  提升淮北龙脊天路省级旅游风景道,完善以颍上县百里水乡旅游风景道、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寿县)等为代表的旅游风景道,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风景道。

  提升《运河古韵》《风雨王家坝》等已有剧目,新创民俗剧、喜剧秀等特色演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演艺。

  围绕甲乙级旅游民宿、“皖美”金(银)牌民宿等品牌,打造一批高品质民宿。

  以淮南牛肉汤、亳州牛肉馍、宿州符离集烧鸡等系列经典美食(小吃)为代表,发展一批美食体验店、美食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特色美食品牌。

  积极创建“安徽有礼”品牌,培育一批文创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促进中华老字号、传统工艺等“老味道”新表达,打造一批皖美好物。

  创新举办一批节庆活动。将举办重点节庆活动作为引客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线上引流、线下消费。推动各地市县联动、丰富内容,健全文化节庆与旅游融合机制,办好现有节庆活动,打造“一市一节庆”,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支持各地,面向Z世代和新消费群体,策划举办音乐节、电竞节、国风潮玩等节事活动,形成四季不断、近悦远来的活动体系。区域联动,整体谋划“皖北旅游嘉年华”并常态化举办,培育打造皖北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引爆点”。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鼓励各地以市场化理念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繁荣发展节庆经济,努力办成市场运作、彰显特色、精彩纷呈的旅游盛会。    

表17  重点打造的文旅节庆

重大节庆:

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段园葡萄采摘节

宿州市:伏羊节(萧县伏羊文化节)、砀山梨花节(采梨节)

亳州市:千年药都·醉美花海—亳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

蚌埠市: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

阜阳市:安徽民间杂技艺术节、阜阳淮河民俗文化艺术节

淮南市: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淮南少儿艺术节、淮南牛肉汤文化节

明光市:明光农货节

凤阳县:小岗村中国农民丰收节

重点节庆:

淮北市:杜集区大庄葡萄采摘节、濉溪县菊花文化旅游节

宿州市:灵壁县奇石文化节、鸬鹚捕鱼节

蚌埠市:怀远县石榴文化节、花鼓灯艺术节,五河螃蟹节,固镇金菊文化节、伏羊节、樱花节

阜阳市:阜阳文博会暨剪纸艺术节、颍上管子文化旅游节、阜阳生态乐园游园灯会

淮南市:寿县“楚韵寿春城”、荷韵焦岗湖”·焦岗湖音乐美食嘉年华、八公山区文化旅游节

明光市:明光捕捞节、明光静港营地乡村音乐节

定远县:藕塘令狐山民俗文化旅游节、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旅游节

凤阳县:凤阳大明文化旅游节、小岗村葡萄文化旅游节

拟创节庆:

淮北市:隋唐运河文化旅游节

宿州市:萧县书画艺术节、砀山油桃(黄桃)旅游节

亳州市:老子诞辰暨“道源问道”文化庆典

蚌埠市:华夏大禹文化节

阜阳市:阜阳斑马音乐节暨点靓“夜阜阳”主题活动

定远县:定远县梅白鱼文化节

凤阳县:花鼓文化旅游节

第二节 拓展市场空间

  “三圈一线”市场倍增计划。邻友圈周边型发展,以本地市场为主要突破口,推进皖北相邻两市率先抱团发展,推动亳州与阜阳、淮北与宿州、蚌埠与淮南游客互游,形成百万级旅游市场。

  “亲友圈”吸聚型发展,明确以内生市场为基础的皖北旅游市场定位,激发城市客源消费潜力,充分激发各中心城市内生市场的活力。推进“皖北人游皖北”,六市之间游起来,形成皖北区域大市场,打造千万级旅游市场。

  “朋友圈”出圈型发展,延伸周边市场,主攻合肥经济圈,重点开发长三角地区以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圈)、武汉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市场,培育亿级旅游市场;并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结合一系列国际化品牌开展推广行动。

  “一线式”贯穿型发展。沿高铁线辐射范围,重点定位皖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重点客源地的高铁沿线城市,积极加入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擦亮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品牌,拓展高铁沿线旅游市场。

  深化结对合作城市合作。借助“皖北结对合作帮扶8 8深化协议”、南北“3 6”现代产业园区合作等,推进结对合作帮扶城市间文旅合作、市场互动。发挥皖豫八市文旅联盟等平台功能,推进工作联线、营销推介联手、品牌打造联创、市场秩序联管、政策互惠联动,把好风景连接,把“朋友圈”拓宽,释放联盟倍增效应。

  分类拓展专项市场。紧跟市场热点,重点开拓系列细分专项市场。拓展研学市场,包括访古研学、非遗研学、红色研学、生态研学等。开拓休闲市场,包括观光休闲市场、候鸟式度假市场、城市休闲市场、避暑型度假市场等。拓展康养市场,包括中医药康养市场、体育运动市场、职工疗休养市场、女性养生市场等。

  落实职工疗休养制度。结合我省《关于加强安徽省职工疗休养工作的意见》的实施,落实职工疗休养制度,探索“工会 旅游 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工会组织把工会活动、职工疗休养和皖北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将皖北旅游目的地作为职工疗休养基地。

第三节 创新营销方式 

  新媒体营销。将新媒体作为营销的主阵地,创设一批易于传播的话题,策划一批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聘请国内知名大咖、博主、网红助力,加强与重点网站和平台合作,策划推出皖北“网红景点”“网红美食”“网红打卡快闪”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现象级文旅营销“热点”“爆点”,带动皖北文旅“出圈”。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化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文旅宣传矩阵。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客源监测和消费行为分析,引导文旅企业科学调整经营策略,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水平。

  热点营销。引导扶持主题创作与创意植入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影视等多种形式打造皖北旅游热点IP。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万名大学生“我为皖北代言”系列短视频大赛。串联皖北各地车牌标识字母,构建“开始Fun的旅程”(KSFDLC)主题,策划“发现不一样的皖北”“舌尖上的皖北”“镜像中的皖北”“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等营销活动,每年打造一批“吸睛点”,持续打造传播热点,激发消费热度。

  传统营销。重点在皖北各地市及周边城市尤其是合肥市的民众活动区、生活区等人群聚集区域,通过发放文旅宣传单、优惠券、个人推广奖励及社区上门接送等方式,开展“地毯式”推广宣传,打造具有皖北特色的“地推”营销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模式。

  联合营销。建立皖北旅游营销联盟,每年赴重点客源地开展联合营销。借助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等区域平台,推动跨区域产品共推,游客互送。政企联动营销,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联合营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目的地品牌营销,市场主导产品品牌营销,细分客源市场,形成文旅部门抓形象宣传,市场主体跟进抓产品宣传、对接转化的良性互动。推动皖北各市文旅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与国内国际头部旅行商、批发商、自驾游自由行俱乐部、研学和职工疗休养机构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第四节 消费市场赋能

  丰富多元消费业态。聚焦扩大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传统消费升级,培育、增强皖北传统业态发展活力,提升旅游品质。推进新型旅游消费,培育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网络消费等旅游消费新形态,打造沉浸式演艺、展览、娱乐等旅游消费新场景。促进线上旅游消费,发展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开发线上营销、线上预订、线上购物等功能,加快数字文旅发展。

  创新旅游消费场景。拓展城乡旅游消费空间,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分层级打造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特色旅游消费城市。实施高品质商业街区创建工程,支持皖北各地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连锁超市、集贸市场,升级夜市、夜景、夜游、夜演、夜购、夜娱等夜间休闲消费产品和活动。

  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增强市场敏锐性,紧跟消费需求变化,加快旅游产品迭代升级、旅游营销推陈出新,推出更多旅游“火爆点”、拉满消费“热力值”。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根据市场需求精准营销、靶向供应。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文博经济、运动经济等新型文旅模式,满足新生代消费需求;加大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产品供给力度,满足“新中年”群体消费需求;推动线上平台适老化改造和线下景区服务设施升级,开发候鸟旅居、康养度假产品,满足“银发人群”消费需求。

  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监测,适时通报旅游服务质量负面典型案例。发挥文旅行业协会作用,健全行业自律和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建立“品质游”优质服务商名录,构建“品质游”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加强旅游从业者服务意识培育和教育,积极引导形成居民好客、社会友善的风气。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采取财政直补消费者、商家优惠折扣和金融机构支持等方式,积极开展文旅惠民消费活动。 


第七章  实施旅游服务升级工程 

  聚焦皖北旅游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全盘谋划,统筹推进,协调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旅游服务数智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城乡环境宜游化,全面升级皖北旅游服务能级,营造热心、舒心、放心的文旅产业发展氛围。

第一节 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 

  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依托现有国、省道交通干线和县、乡道路,通过融合、改造等手段,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构建主线联通、支线成环、末端通达的交通网络。推动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实现“快进”交通方式一种以上通达3A级以上景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可通行旅游大巴的标准推进低等级公路的升级改造,畅通毛细血管道路,做到路路通、天天通、节节通,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升交通接驳服务。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引导客运企业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加强合作,形成连通码头、车站、集散中心等与景区的无缝接驳服务。加密民航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客运直达线路,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对外客运方式的衔接。支持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开通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之间的道路客运线路,拓展“门到门”“点到点”的定制客运服务。

  开展汽车租赁服务。加强租车自驾服务与旅游客运服务无缝对接,实现“落地自驾”的自助交通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围绕民航机场、高铁站、汽车站、港口码头等公共交通运输枢纽,通过税收减免、资金奖补等方式,扶持一批租赁服务企业,开展汽车租赁服务。

  积极开行旅游专线。借鉴合肥与寿县古城公交旅游专线发展经验,通过开设旅游客运专线、优化客运线路布局和运行时间等手段,提升游客来皖北旅游的便捷度。有序开通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等城际公共交通产品,提升皖北城际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支持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开设特色主题旅游专线、短途休闲观光专线等服务专线,配备随车讲解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

第二节 推动旅游服务数智化 

  拓展文旅服务方式。借助情景化创意、沉浸式体验、高科技多维度呈现等手段,实现文旅产品的数字化“再呈现”,拓展文旅服务的内容及形式边界。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场馆、文博单位、景区园区、主题公园、旅游村镇等文化旅游场所数字化改造,普及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智慧停车、数字导览等智慧服务。

  实施文旅“新基建”行动计划。推动数智科技在文旅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打造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文旅服务体验。推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动3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建设数字旅游应用系统。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

第三节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化 

  完善集散服务体系。根据现有游客流动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布局,科学选址,突出设计,高标准建设,分级打造独具皖北文化特色的文旅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体系,在淮北、亳州、宿州、蚌埠、淮南、阜阳等交通枢纽和人口聚集城市建设一级集散服务中心,在寿县、萧县、泗县、蒙城县、怀远县、凤阳县、霍邱县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县级城市建设二级集散服务中心。支持汽车客运站利用场地资源与旅游景区、旅行社合作,依法依规开展游客集散服务。

  统筹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一体化思维,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从“全行业”“全部门”“全时间”“全空间”“全要素”五个方面推进配套设施改造升级,推动环境优化、景观优美、服务优良。推动景区内外服务设施升级,改变景区“内外两重天”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现状。

  完善标识服务系统。深入挖掘皖北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统一设计和制作,完善全域全景图、旅游吸引物全景导览图、交通标识与介绍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4类旅游标识服务系统。加快布局旅游交通指引系统,在交通主干道、高速公路出入口、主要景区、风景道沿线、人流集中地等区域,规范设置信息准确、指向明确、设计简洁、风格统一、识别度高、国际通行的道路旅游标识牌。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停车场布局,有序增加停车位。风景道沿线原则上间隔10公里设置1处小型停车场。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标识指引,引入智能停车系统。注重停车场自身生态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规划停车分区。

  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思路,着力提升旅游厕所卫生水平。完善旅游厕所布局,实现旅游服务场所和旅游线路重要节点旅游厕所公共服务全覆盖。强化标准引领,开展I类、II类旅游厕所评定,予以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厕所运营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旅游厕所质量达标作为相关创建和复核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四节 推动城乡环境宜游化 

  推动城市环境治理。围绕“双碳”目标,借力城市更新,统筹城市降碳、减污、扩绿行动,引导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构建“全民参与 多元投入”的人居环境治理格局,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深化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优化水生态。

  打造“最干净城市”。对标住建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协同城管部门,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城市道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街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区域的洁净程度为重点,开展“最干净城市”评比,精心营造优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加快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开展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园”,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文章,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户“五净一规范”文明庭院建设。

  纵深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围绕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六个之路”,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挥百善镇道口村、曹市镇辉山村、良梨镇良梨村、龙亢镇关庙村、凤阳小岗村等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引领作用,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乡村旅游新环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皖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着加快速度、做大规模、提升质量等多重任务,需要各市加强改革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省级层面大力支持,集成作战、合力攻坚。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健全高位推进机制。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高规格的文化旅游发展协调议事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落实、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旅游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谋划制订、解决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重点目标任务督查落实等重大问题。协调议事机构办公室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旅游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等落地见效。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合发展实际提高分值,将文化旅游发展责任压实到基层,传导到一线。各市、县定期召开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或推进会(现场会),采取申办制,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按照纵向通畅、横向协调、统分结合的基本方向,建立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相关部门和皖北各市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项议事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主体之间在生态分区管控、旅游协作圈合作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加强督促检查、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特别是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活动)评估。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政策实施、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支持。皖北各市县细化落实举措,明晰权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轮值机制,统筹协调皖北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对接、项目互补、产品组装、线路联接、宣传营销和人才培训等联合事项,形成整体优势。成立皖北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上下联动、内外呼应”的宣传营销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宣传皖北旅游。支持皖北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配置、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改革创新。健全皖北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管理执法机制。

  推进景区体制改革。有序实施国有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旅游景区景点走向市场,实现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快培育扶持和发展壮大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旅游业市场主体,积极推动事业型文化类景区景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参照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做法(度假区管委会和灵峰街道办事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探索建立“区(景区、度假区)镇(乡)合一”的旅游功能区管理体制,参照广德太极洞做法(太极洞管委会受托管桃园村),探索“景村合一”管理体制。

  鼓励现有旅游休闲街区、旅游风景道等运营企业积极改革,探索整体运营新模式。推动旅游村健全利益链接机制,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和企业,合理分享乡村旅游增值收益。

第二节 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加强文旅部门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市县文旅部门队伍,强化文旅部门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功能。理顺文化和旅游局及其直属单位的职责与权限,构建“文旅局统筹协调,直属单位落实工作,文旅集团实施运营,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优化市(县)文旅体局与旅游发展中心职能分工,文旅体局加强对旅游发展中心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皖北其他各地市(县)可参照阜阳市做法设立各级旅游发展中心,强化对旅游行业工作的指导。

  探索文旅产业链“链长制”。围绕文旅产业重点环节、旅游“六要素”等,合理划分产业链,探索推进“链长制”,整合多方资源、上下游产业,一体推进产业链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产业融合。

  推动行业协会健康发展。鼓励成立文旅行业协会,积极培育餐饮协会、民宿协会、农家乐协会、农场(庄园)协会等。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能力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制定服务规范,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广、培训交流、争议协调等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旅游人才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认定相关工作。支持各地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组建旅游发展智库,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脱产学习、选派上挂、赴旅游发达地区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渠道培养旅游规划、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经营管理、新业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快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导游员、讲解员队伍,生动精彩地讲好皖北旅游故事。

  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遴选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家和旅游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为皖北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探索专家智库服务皖北旅游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力引领作用。

  建立对口帮扶制度。从省内高校、省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和其他省政府相关部门选派优秀专家和领导干部前往皖北各地文旅部门、文旅企业挂职,建立持续性、常态化挂职制度。建立“省重点高校 地方高校”协同帮扶机制,省重点高校连同地市地方高校共同帮扶相应地市,实现地市帮扶全覆盖。省级层面的“送智进村”“专家下基层”等活动,适当向皖北地区倾斜,更好满足皖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皖北各市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统筹整合涉旅资金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相关资金,加大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市设立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加大旅游业投资。针对行业特点,做深做实旅游及文创、民宿等投资项目,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和服务,并将企业所获荣誉纳入授信评价,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拓展保险服务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研发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类项目申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提升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保障项目用地。将文旅项目用地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分级分类保障。各地可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的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适应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建立健全村庄规划留白制度,为暂不确定具体范围的旅游及配套项目预留空间和指标,根据建设需要及时办理用地和规划许可手续。旅游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保障重点旅游项目使用林地定额,依法依规办理林地使用手续。

 


 附件

一、区位分析图

image.png

二、现状分析图

image.png

 三、旅游环线图

image.png

四、文化旅游集聚区图

image.png

五、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分布图

image.png


  

 案例借鉴

一、日本汤布院温泉小镇(图略,下同)

  日本汤布院以温泉为核心,延伸产业链,融入众多养生康体、休闲娱乐、艺术体验、餐饮、观光、度假功能业态,并融入温泉文化、日本动漫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打造温泉依托型特色小镇,形成休闲旅游产业集群。

二、景区产品业态升级

  (一)扬州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景区通过巡游、剧本、快闪等形式,融非遗、民俗、美食等元素,打造“白 黑”全天候畅享、“食 住”多业态发展、“陆 水”全范围覆盖,夜游、夜演全体系升级的夜间消费新场景。

  (二)北海道阿寒湖

  北海道阿寒摩周国立公园的阿寒湖为舞台,参加者手持节奏棒沿着湖畔森林漫步1.2公里,开展神秘冒险之旅。项目充分挖掘地域自然文化资源,强化游线的叙事性表达,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集“光影、声效、感官、互动”于一体,将民族传说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世界知名的夜间漫步系列作品之一。

  三、大唐不夜城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业态升级 街区特色”为核心理念,通过唐风建筑和街区提升,以及小店经济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有机结合,完善配套设施,融合新旧旅游元素,精心打造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和精品活动,创造出顶级的体验式旅游场所,成为文旅IP品牌。

  四、好客山东目的地营销

  通过开设多个“好客山东”新媒体账户、大量每日发文、孵化大批文旅创作者等方式,为旅游目的地攒下口碑,口碑经由流量发酵后,带动“人流”,打造了烟台、淄博、济南、青岛、威海等地级市系列“网红打卡地”。在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全国省级新媒体TOP10榜单中,好客山东数次综合排名第一。

  五、黄河宿集

  黄河宿集以“乡村+文旅”的模式,尊重在地文化、尊重自然融合,尽可能地还原出本土化的建筑风貌,引入多个住宿品牌,实现从民宿到宿集(乡村综合体),从单体运营过渡到整村运营,成为西北旅游目的地的一张名片。

  六、韩国香草王国庄园

  香草王国庄园是以香草为主题、集多种设施为一体的庄园式家庭度假旅游胜地。农庄以香草为基础,打造多个主题园、文化空间、餐饮空间、住宿空间和体验空间,融合不同的元素,创新香草表现形式。因其突出的特色园区规划和三产融合发展,被评为韩国顶级生态旅游区之一,并成为综艺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七、广东金赑喜羊羊农场

  喜羊羊农场把握亲子游需求,找准目标定位,通过主题IP创造场景体验,以农场资源丰富主题内容,以点线串联增加游览互动性,高度还原动画场景,营造多样场景体验空间,提供沉浸式体验,打造户外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动漫IP 旅游”开发模式。

  八、成都郫县徐家大院

  徐家大院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生态自然型旅游和度假产品,构建农庄田园综合体,推进田园社区建设,服务原住民、新移民、旅居客群,打造可持续发展、能自身循环的休闲田园社区、休闲度假小镇,被誉为“中国农家乐第一家”。

  九、云南文山中医药康养旅游

  云南文山整合道地资源,突出康养特色,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成以三七为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旅游胜地,持续丰富康养旅游新业态,形成“绿水青山 绿色食品 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十、济南小剧场

  济南市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常态化演出小剧场,以低票价吸引上座率,注重把控节目质量,实现小规模高频次演出,并推进资源整合,打造跨剧场串场演出,给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涌现出明湖居“开心甜沫”、历山剧院“历山艺享汇”等知名小剧场。

  十一、广州超级城市客厅

  广州超级城市客厅前身为广州第二棉纺厂,在保留传统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以“生态客厅”和“立体客厅”为概念,打造集阅读空间、文化空间、简餐咖啡、文创零售、会议空间、路演空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为游客提供多形态一站式服务。

  十二、莫干山文旅小镇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绿色发展之路,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户外运动、农业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按照“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的理念,逐步培育形成了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多元化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十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通过“5G ”多场景应用、特色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文创空间打造等方式,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文化宣传等功能集于一体,配套主题展览、研学活动,形成特色鲜明、业态丰富、人气兴旺的新形态遗址公园。

  十四、陕西省袁家村

  陕西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舌尖上的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推进业态升级,不断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在陕西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开设“袁家村城市体验店”,并将袁家村经验和思路移植到其他省份,打造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袁家村“联名款”项目。

  十五、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花田

  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利用花期交错的自然规律,精心安排花卉品种,打造四季更替、种类丰富、色彩明艳的花田景观,为北海道壮观的自然风貌锦上添花,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十六、旅游廊道

  (一)甘青大环线

  甘青大环线位于甘肃、青海两省境内,沿线自然景观优美俊秀,交旅融合优势明显。甘肃、青海两省以打造“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为目标,注重沿线生态保护及景观营造,完善沿线交旅融合服务设施,设置停车港湾、观景台停车区等,强化常态化管护,将其打造成高品质交旅融合生态旅游路。

  (二)皖南川藏线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西阳乡,东西核心段全长120公里,被誉为“江南天路”“皖南318”。 宣城市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按照“全力打造一条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全域旅游风景道”目标定位,持续加大对沿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线停车场、观景台、标识标牌、旅游厕所、驴友驿站等,积极建设自驾游营地,提升沿线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一路美景一路行”的旅游风景道。

  十七、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学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其旧址和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积极开辟学生课外实践“第二课堂”,采取行前思、行中学、行后悟方式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教育活动,研发20多门课程,30多个品牌教育活动,打造实景课堂和新媒体红色研学平台,营造“云研学”文化氛围,充分运用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技术将视频、动画、游戏等融入八一故事的讲述中,达到有址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研学效果。

  十八、天津吉姆都市冒险世界

  天津市吉姆都市冒险世界着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亲子游艺乐园。该项目采用合作共建、以园养园的方式,将吉姆都市冒险世界与原有的桥园公园结合,以国际化体育 教育 旅游发展的定位,建设都市轻冒险探索主题综合体。同时,利用桥园公园自然资源和独有的“桥”文化基因,引入户外亲子休闲运动设施、科普基地等活动设施,为少年儿童打造亲近自然、科普探索、体育运动、研学教育和户外休闲的都市乐园。

  十九、汤山矿坑公园

  汤山矿坑公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山体南麓,占地面积3783亩。作为废弃煤矿,通过专项生态修复,对宕口进行功能置换,植入特色景观、文化演艺、科普教育、温泉体验,将其改造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公园。

  二十、比利时滑铁卢古战场

  滑铁卢古战场,位于布鲁塞尔以南18公里索瓦尼森林尽头的滑铁卢小镇附近,通过巨幅环绕画、环形全景壁画、4D环形屏幕电影,搭配战斗场景、军刀声等环绕背景音,提供沉浸式的3D视角和多感官体验,使游客仿佛身处战斗中心。

  二十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博物馆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采用“科技 艺术 文化”的手段,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讲述大运河相关知识和故事。

  二十二、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北部,总面积779.54公顷,湿地面积495.94公顷。公园通过多塘复合系统,变耕地为湿地,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实现人与候鸟共享稻田模式,引入“四季水田”技术,夏秋种植期,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减少人为干扰;冬春休耕季灌水营造浅滩,进一步丰富鸟类栖息环境。公园致力于深耕湿地科研和科普教育,获“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

  二十三、山东济宁儒家文化研学旅行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济宁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时代价值,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研学旅游发展,打造出一批极具特色的研学游平台,擦亮研学旅行名片。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曲阜儒家研学旅行基地、曲阜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等示范研学旅行基地蓬勃兴起,创新研发出古礼、民俗、非遗、六艺、国学、科技体验六大类50余项课程,策划了四大主题线路、10条精品旅游线路、18类647项课程、22万个研学课时。

  二十四、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古城统筹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编制古城保护提升规划,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国家级文化创意创业创新基地、特色金融文化街等,做好古城保护、非遗传承和文化创新,辅以大型情境体验演出和民俗表演,向游客展示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十五、歙县徽州古城

  歙县积极探索非遗 研学、非遗 演艺、非遗 电竞、非遗 活动、非遗夜市等多种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同时,依托馆群空间深化景区内涵,活态非遗展示和举办创意活动,强化非遗出圈,有效深化游客的文化体验,成功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二十六、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化创意发展为支撑,基于数字技术、VR技术等,打造数字博物馆、文化创意体验馆等,推出多个APP,不断延伸公众教育、文化创意、学术交流等,从不同维度、面向不同受众来扩大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成为一张代表中国的文创名片。

  二十七、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和大型生态水库,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片区以“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功能,深度挖掘山水和文化资源,强化旅游产品开发、消费场景营建、“文旅 ”产业培育,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和目的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