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泗州戏传唱淮河两岸
过大年,唱大戏。在淮北地区,春节一定少不了泗州戏。作为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泗州戏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让我们通过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来一探究竟。
泗县是泗州戏的发源地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84年《六届安徽省人大二次会议代表议案:关于重视泗州戏——传统剧目的建议案及安徽省文化厅办理情况》中提到,“我县是泗州戏的发源地”“对泗县泗州戏剧团领导班子建设问题,请泗县人民政府认真选拔符合‘四化’要求、懂业务的干部,加强剧团的领导。”由此可见,泗县是泗州戏的发源地。
戏曲艺术来自民间、成长于民间。泗州戏也是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泗州戏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诞生。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一个人打板即兴唱一段小曲小调,或表演一段民间歌舞就是一场戏。此后它不断吸收借鉴皖北地区花鼓、民间小调、舞蹈等艺术元素融入表演中,在演唱时演员能根据剧情,结合人物情绪变化,将表演形式千变万化。特别是女声唱腔,尾声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有“一鞭残照里,开口即拉魂”的说法,由此逐步形成了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戏曲。它主要流行于以泗县为中心的皖北沿淮一带,而这一区域在历史上属于古泗州地区,且早期的一些艺人大多来自泗县,因此称为“泗州戏”。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州戏是淮北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艺术形式,泗州戏无论走到哪儿,都深受欢迎。淮北地区有这样一个民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俺不唱。”说的是泗州戏的唱腔耐人寻味,在当地又叫“拉魂腔”。
关于“拉魂腔”,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村妇在家中给孩子喂奶,听说邻村在唱泗州戏,她匆忙地抱起孩子赶往邻村看戏。途经一片西瓜地时,不小心被瓜藤绊倒,看戏心切的她顾不上疼,爬起来抱着孩子就去看戏。等到戏演完了才发现怀里抱着的是一个西瓜,她赶忙去找孩子,在西瓜地里没有找到孩子,却找到了自家的一个枕头,她拿起枕头便往家跑,回家一看,孩子正在家里哭呢。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但足以说明泗州戏的艺术魅力。
泗州戏《王三善与苏三》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曲保护,对泗州戏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和推广。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参演,其独特的风格轰动上海滩,名噪一时。
泗州戏因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戏注入新活力
“泗县泗州戏剧团,从1952年建团以来,一直坚持演出现代戏,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省档案馆馆藏的1964年《高举现代戏的旗帜前进:泗县泗州戏剧团演出现代戏情况介绍》档案中如是说。我们从档案中得知,从1952年到1964年的12年间,泗县泗州戏剧团经常上演的有大、中、小型剧目124个,其中移植、改编、创作的现代戏有66个,占正在演出剧目的50%以上。“十二年来,该团总计演出了3813场,其中现代戏演出了1514场。”
《高举现代戏的旗帜前进:泗县泗州戏剧团演出现代戏情况介绍》(部分)
其实,泗县泗州戏剧团最初创作现代戏的那几年步履维艰。《高举现代戏的旗帜前进:泗县戏剧团演出现代戏情况介绍》档案中有这样的表述,“例如最初团内没有导演,他们就组织演员进行集体研究,或者派人到外地剧团观摩学习。”当时,泗州戏剧团根据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创排新剧,在缺乏专职的编剧,且艺人文化水平又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就采取集体研究提纲,确定任务、情节和场次,由角色自己编词的办法来创作剧本。
演出之余,泗县泗州戏剧团的演员们和农民朋友们唠家常,与劳动模范、农村干部交朋友,和社员一道参加劳动生产;为了演好战士,他们与县公安部门的同志交朋友,请他们上课,矫正持枪、瞄准和形体姿势;为了演好革命先辈,他们除拜访地方上的革命前辈外,还反复地观看《青春之歌》《红旗谱》《红霞》《红色种子》《党的女儿》《苦菜花》等电影和小说。
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泗县泗州戏剧团下了大功夫。“现在演出的现代戏,不论导演、表演、唱腔和传统程式动作的运用,还是在自己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新创造。”
戏曲作品贴近生活
泗县泗州戏剧团不仅是文艺队,也是宣传队、服务队。抗美援朝时,该泗州戏剧团演出了《上前线》;婚姻法颁布时,他们演出了《小女婿》《柳树井》《罗汉钱》《小二黑结婚》;有反映水利建设的《模范夫妻车》;配合扫盲工作的《学文化》;反映复员军人参加农村建设的《真正的爱情》;反映技术改革的《接女婿》;反映厉行节约的《量入为出》;反映爱集体的《妯娌之间》《姑嫂相会》;反映家庭和睦的《和气人家》……这些现代戏把皖北地区群众的生活语言、风俗习惯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巧妙地融入剧中,突出了地方风格特色。
泗县泗州戏剧团的现代戏,不仅唱腔动人,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少作品演的是身边人,讲的是身边事,故事贴近生活,把戏演进了观众的心里。《高举现代戏的旗帜前进:泗县戏剧团演出现代戏情况介绍》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城郊转业军人刘书林看了《真正的爱情》这部戏之后,深受感动,于是用转业费买了一头大牛,投入公社,支援生产,建设美好家园。正是这类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观众广泛情感共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团在创建之初就具有红色基因。上世纪30年代,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泗县、灵璧、五河、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配合抗日宣传,曾把100多名零散的拉魂腔艺人,集中在五河县培训,并组织成一个小分队,参加抗日宣传演出。而该剧团的团长马友宝就曾在抗日民主政府举办的民间艺人训练班学习,彭雪枫曾亲自给他们授课。此外该剧团的不少演员参与过抗日宣传演出,如“减租减息”“全家抗日”“上夜校”等,深受影响。
有了现代戏的注入,泗州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改革开放之后,泗州戏的发展走入了“快车道”,涌现《秋月煌煌》《新三踡寒桥》《爱心如虹》《母亲的嘱托》《万家灯火》等一大批新编剧目。现在泗州戏已有大戏6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80余出,“小篇子”200余个。近年来,泗县制定“戏曲泗州”目标,用于支持泗州戏艺术的保护、传承、推广、交流。如今,泗州戏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唱腔独特的泗州戏精品层出不穷,不仅斩获了大奖,也圈粉无数,更如无声细雨,润泽着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