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行政概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东北部,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与苏、鲁、豫3省11个县市接壤。1999年春撤地建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等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20万,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居多。
宿州平原广袤,资源丰富。平原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1%;主要河流70多条,属于淮河流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浍河、沱河、濉河、奎河、萧濉新河、新汴河、故黄河等。宿州气候宜人,年均降雨量为908.5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适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煤海、粮仓、果都之称,其中煤炭探明储量占全省10%以上,极具发展煤电、炼焦等能源工业和煤化工等载能产业的优势;土地和人力资源充沛,尤其是长期的劳务输出培养了百万具备良好素质的产业工人,极具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可以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极具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的优势。
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唐宪宗四年,始置宿州,其后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宿州遗存众多,南有陈胜、吴广大泽起义之涉故台;北有刘邦避难之地国家级森林公园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同时宿州还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宿州人文荟萃,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后梁皇帝朱温,一代贤后马秀英等,均是宿州人;李白、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宿州文化厚重,被誉为全国国画之乡、书法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宿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在南北过渡带,背倚中原,地近沿海,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环渤海经济圈与泛长三角经济带交接地带,处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枢纽冲要之地,史有“皖北大门”“徐南形胜”之称。宿州交通便捷,京沪、陇海铁路,京福、合徐、连霍高速纵横全境;正在修建的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明徐高速穿越境内,即将形成四横五纵铁路、高速交通网络。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双千亿、双翻番”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城镇扩容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60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6:34.4:37,财政收入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治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上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的起点向新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