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梅花枝头俏——记泗县瓦坊乡斗张村自办文化大院的农家女苗宗娥
梅花,不畏严寒风雪,以自己最美的姿态迎接姹紫嫣红的春天。泗县瓦坊乡斗张村的苗宗娥,她就是一朵绽放的梅花。
苗宗娥,今年43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2012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下,她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图书阅览、棋牌、乒乓球为一体的室内活动室,面积达400余平方米,现存放各类图书1500余册、音像制品100多种(张)、各类报刊30余种,她还将投入25万元建设露天文化广场,含篮球、网球、羽毛球、舞蹈等多功能,计划建设面积900平方米,成为全县首个自办文化大院的农民文化户。
万事开头难,投资建设文化大院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怀疑和嘲讽。有的说苗宗娥憨,有的说苗宗娥傻,说她“拿自家的钱,干这种出资不讨好的傻事,只有她做得出来”。说实在的,苗宗娥年轻能干,聪明伶俐,从外地引进手工加工业,集结地方闲散的妇女,教她们做手工活,一干就是十多年。在市场逐步萎缩的不利情形下,她又办起了小型养殖业,先后喂猪、养羊、养鸽子等。通过辛勤付出,很快就脱贫致富,开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按照常理,就按照现有的模式干下去,轻车熟路,过上平静富足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苗宗娥有她自己的想法:她在自身开始零创业到致富的过程中,她体会到技术的力量,也体会到在农村这个地方,应该打破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观念,应当有一种精神来支撑这块肥沃土地上的人们,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光是金钱与物质能给予的,更能体现文化的作用。让她坚定不移的投入到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中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她的一段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挫折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苗宗娥告诉我们。
谁说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1991年7月份的一天,苗宗娥的丈夫一病不起,撇她而去;大儿子不够两周岁,疾病不断,小儿子还不满4个月。虽然不是家徒四壁,也是土墙草面、四面透风。当时的情境,孩子哭闹,家中没有积蓄,只有几亩薄田,去掉三提五统,只能艰难度日。在这种情况下,苗宗娥度日如年,真是走进人生劫难的沼泽地。整日以泪洗面,如果不是有孩子牵扯,可能就去寻无常(寻死)了。在她无法支撑这个家、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地方党委政府、乡亲乡邻没有忘了她,纷纷伸出了温暖的手,庄邻问暖问寒,婶子大娘进家给她打气。她们对苗宗娥说:“孩子,不要哭,再高的门槛也能过去,我们把你当作自己的女儿。”东家送来米,西家送来面。在农忙时,她们抽空给她照顾孩子,经常给她打点家中农活和零散活。政府扶持,交给她技术,让苗宗娥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真正亲情和友谊。在烈日当空的废墟上,她重新燃起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变得更加坚强与自信,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幸福的花朵。
苗宗娥说:“建设文化大院,不是一时冲动,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来回报父老乡亲对我的厚爱呢?”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郑重提出加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苗宗娥顿时眼前一亮,这一直是她苦思冥想想干的事呀!于是苗宗娥通过多方了解,争求多方支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要求,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苗宗娥说干就干,并且干得红红火火。2011年底,她开始筹备各种建筑材料,2012年初春破土动工兴建,6月份一处4间两层400多平米的农民文化活动室闪亮登场。
前期工程的农家书屋已全部竣工,并于今年7月份投入使用,全天开放,不收任何费用。现在每天借书、阅报者人来人往,白天书声琅琅,在家门口就有免费书籍借阅,老人不打牌了、孩子有书看了,乡亲邻里从书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乡间邻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里的老少爷们这才真正理解苗宗娥建设文化大院的含意,不再说苗宗娥这样做是赔本的行为,而是竖着大拇指称赞她,“她赔的是她的真情,换回我们幸福和谐的新农村!”苗宗娥欣慰的说:“我们虽说生活在农村,但生活质量不比城里人差。”
看着村情民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苗宗娥说:“我干的就是这样又憨又傻的活,我会一直干下去。在我的人生中,是社会和乡邻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要用我的奉献回馈社会,回报乡亲乡邻,为村民文化建设贡献出我应有的力量。现在农家书屋刚走出第一步,将来还要增加图书,增加各类健身器材,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一流的村级文化大院,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的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苗宗娥,就是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磨练出最美好最精彩的人生!愿她培育的这朵奇葩——文化大院,在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放得更美更艳。
(泗县文广新局 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