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10-05-04 00:00 编辑:宿州市文广新局 来源:宿州市文广新局 【字号:   阅读:
 

(一)民间文学

1、汪永言(鞭打芦花)

汪永言,男,193810月生,江苏丰县人;19586月底到萧县梆子剧团任文化教员, 1989年调至萧县文化馆,负责县内业余文艺创作辅导。

朱纪思,汪永言的岳父,擅长讲故事,人称“故事篓子”,其中以宣扬儒家思想的《鞭打芦花》、《曾母投杼》、《孟母三迁》最为精彩。

多年来,熟悉了故事骨架相同,细节、语言各异的10多个“版本”的《鞭打芦花》,掌握了这个故事的讲述技艺,较为深刻地懂得了这个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主旨、特征和价值,掌握并承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鞭打芦花”项目,参与研究、制定了保护措施和规划等;对此,县文化局曾多次在会议上表彰。

 

(二)传统戏剧

1、牛正印(淮北花鼓戏)

牛正印,男,1924年生。从孩提时代跟着家族到四乡玩花鼓,能上台演出就跟班唱花鼓,没上过学,全靠师傅心传口授,流浪演出的实践中练就了一手好鼓,嗓子不行,以丑行为主,身背花鼓唱、敲舞、模仿各种人形态、模仿各种动作,鼓条吸收了杂技的“手鼓”技巧。筋头、盘鼓。能调动观众,以表演取胜。又会几招“地扒子”、“筋头”,四乡八代很有名气。

1973-1975年主演《新人骏马》轰动全国,三次进北京演出,参加国庆游园,《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刊登评论文章,拍成电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全国四十多个专业剧团学习移植该剧。《王华买爹》、《四全珠》剧种均有上乘表演。能调动观众。

 

 

2、李连民(坠子戏)

李连民,男,196812月生。自82年考入坠子戏剧团以来,就师从张立峰老师门下学艺,主攻须生的表演艺术。

通过学习与实践,把老师所教的东西革新变化,再加以延伸。音乐上大胆采用现代戏音乐元素,并揉进了河南的越调、曲剧、道情的演唱特点,张弛相依、苍劲有力、行腔自然的演唱特点。在舞台上试着把老师所教的程式化的东西体现好,得以继承和发扬,

2002年小品《推销》饰演屈二皮,参加中国“曹禺杯”小品大赛,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小戏《一条大鱼》饰演他爸,参加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表演“金奖”。2008年导演小戏《阿里跪妻》和《打工奇缘》,参加宿州市艺术节,分别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其中,《阿里跪妻》饰演阿里,获表演“特别奖”。

 

3、张  莉(坠子戏)

张莉,女,196911月生。13岁考入坠子剧团,师从朱月梅老师,学习旦角表演技艺。艺术表演上以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见长。演唱吐字清晰、行腔自如、激越细腻、张弛相依。擅以低婉凄凉的音调,激愤悲壮的情绪塑造悲剧形象。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地钻研,尝试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获得成功。

现为国家二级演员,安徽省戏剧家分会会员,宿州市剧协理事。曾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宿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连续六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三)传统美术

1、郑正(民间美术)

郑正,男,82岁。1948年徐州师范艺术科毕业。1949年——1983年在萧县师范学校任美术、音乐教师。

1949年春随舅父萧龙士去北京拜见齐白石、李苦禅。1973年春去上海拜见当时名画家朱屺瞻、唐云、来楚生、鲁简楼、黄钉吾诸画师,获益良多。

1953年作品入选全军美展。曾与萧龙士在济南省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影响颇大。

在萧县任教三十多年,培养了三百多名美术教师,分布在萧县、铜山、砀山、宿州、淮北、濉溪等地。1983年离休回家举办农民书画院,现已二十多年,培养了一百多名当地及外地的各行各业的书画家,并举办多次农民书画展。

1994年,安徽省美术出版社出版郑正画集一册。

1999年萧县在京举办萧县艺术节,应江主席同志办公室之邀,郑正和薛志耘合作一幅大画,得到好评。

2000年率县十人画家去台湾省作书画展览,获得成功。

 

 

2、孙淮滨(钟馗画)

孙淮滨,男,1931年生。19509月—195612月任美术教师;19571月—1958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59年月1月—196012月先后从事记者、美术编辑等工作。1961年至今一直在灵壁县文化馆负责群众美术工作。1992年退休。

1990年组建“灵壁钟馗画研究会”,1991年春节组织灵壁钟馗画晋京展览。在历届“中国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其中《灵祗承大傩,古艺壮中华——灵壁钟馗画古今》论文在第十三届年会上受到嘉奖。韩国的《韩华天地》杂志以《钟馗画大师孙淮滨》为题专文介绍。《孙淮滨钟馗图》两次出版发行。

 

3、苏肇平(汉石刻画)

苏肇平,男,58岁,1956年起,拜地方老艺人王心翠学习民间绘画。

1972年任萧县马井区文化站站长。1980年被推荐选为马井镇书画协会主席。1993年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为会员,加入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为会员。1994年加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4年被推选为萧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推选为萧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聘任为艺委会学术委员。1996年被推选为萧县龙城刻字社副社长。2002年加入中国汉画学会为会员,2004年任学会理事。

1979年至今,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书画展览,并分别获入选、入展、优秀奖、佳作奖、铜奖、银奖、金奖、功勋奖等。

1998年开始了对汉代石刻画的研究。绘画风格寻求古今融合,粗犷、古朴、凝重,摸索新的表现手法,运用新的艺术语言。

19986月,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苏肇平书画集》。

20009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汉石刻艺术·萧县汉画像石集之一》。20064月,群众文艺书社出版《枫叶·苏肇平诗文集》。

1992年以来,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书画作品100余幅。接受新闻媒体采访20多次。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国家、省、市级报刊多次进行专题报道。有30余幅书画作品被文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先后由国际、国内权威艺术机构颁发“世界艺术名人证书”、“世界当代书画名人”、“二十一世纪德艺双馨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4、李英(乐石砚雕)

李英,女,1984年——1989年师从河南省南阳市玉雕厂著名雕刻家徐文学,系统学习石雕理论和绝技,兼做雕刻技工;1990年——1992年应聘在宿城乐石工艺厂工作,任雕刻师;1993年自办宿州乐石雕刻厂至今。

20064月,被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推荐选为第一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并被推荐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选。自乐石砚重新问世以来,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书法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文房四宝》、《收藏》、中国台北《砚台天地》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作过广泛的宣传报导。2005年,李英创作的40余件乐石砚、乐石壶等乐石精品,被市政府作为宿州文化名片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隆重展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四)杂技

1、李正丙(民间杂技马戏)

李正丙,男,195612月生。自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向前辈们学习驯兽技术,结合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驯兽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驯化方法,

自己摸索的驯化技术,以驯化大型猛兽为主,驯化难度大却能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表演效果,速度非常之快。创造过十分钟训狼犬跳火圈,一天让山羊登台走钢丝,八天驯服俄罗斯驯兽大师未驯服的八只老虎并顺利登台演出的神话。

同时培训出省内外驯化员达一百多人,并且大部分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由此,本人被称为“驯兽大师”。

 

2、杨恒君(民间杂技马戏)

杨恒君,男,19547月生。自1978年调入安徽明星大马戏团,从事驯兽表演以来,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在进团初期,师从前辈驯兽大师,很快掌握了狮、虎、熊、狗、猴、马、羊、狼等几十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驯化方法及表演技能,特别是近年来,其独创的亚洲象驯化方法和节目的表演,在业内堪称一绝。

多年来一直担任团长、导演,先后把动物驯化表演技术传授给李正峦、董坤、季申等一百多名驯兽师,他们常年全国大中城市担任驯兽师和领衔主演,目前他们又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驯兽师。

在学习和实践中,经常和兄弟团队的同仁们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探讨,技艺创新,多次带团参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荣誉,为我国的马戏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