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安徽宿州召开

发布日期:2023-08-21 23:55 编辑:市文旅局 来源: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阅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大运河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利用,8月16日-18日,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安徽宿州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安徽省文物局、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州市博物馆承办,淮北市博物馆协办。本次会议是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专委会)成立后在安徽召开的首次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水下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聊城大学、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商丘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菏泽市博物馆、枣庄市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宿迁博物馆、淮安市考古所、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科学出版社等30余家大运河沿线考古科研机构、博物馆、高等院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博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分别致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室主任、宿州工作站负责人张辉介绍《宿州西关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大运河专委会主任林留根讲评安徽大运河考古新成果;大运河专委会顾问、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三级调研员刘奇中,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靖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伟主持。

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博夫致辞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致辞

大运河专委会主任林留根讲评安徽大运河考古新成果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安徽省境内的遗址长约180千米,自河南永城进入安徽省境内,流经淮北、宿州两市。具体经过濉溪铁佛镇、百善镇、四铺镇、五铺镇;埇桥区西二铺镇、宿州城区、朱仙庄镇、大店镇;灵璧娄庄镇、灵城镇、虞姬镇;泗县长沟镇、泗城镇、草庙镇等。宿州市泗县境内保存有一段长约47公里的有水河道。2014年6月24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安徽段的“柳孜运河遗址”和“泗县5.8公里活态运河”位列其中。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宿州西关运河遗址考古报告》和《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领导、专家参观了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成果展和基本陈列。考古成果展以宿州境内17次大运河考古发掘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了宿州西关、木牌坊、西二铺、灵璧小田庄、凤山大道等运河遗址以及萧县欧盘窑和白土窑考古发掘成果,精选出土文物300余件。17日下午,研讨会专家一行前往灵璧、泗县进行学术考察,先后参观了灵璧花石纲遗址、泗县博物馆及泗县大运河遗产段。研讨会专家一行对宿州大运河考古、保护、利用与展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我馆特展“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成果展”、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以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州工作站


研讨会专家一行在灵璧、泗县进行学术考察

 18日上午,主旨发言和会议研讨在宿州市丰大国际酒店进行。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枣庄市博物馆副馆长尹秀娇、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超等四位学者就徐州城市考古新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河台儿庄段建设、宿州城区大运河遗址、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考古新发现等进行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由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陈刚主持。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现场

 会议研讨阶段,任雪岩、汤旭、魏泽华、李晖达、陈刚、陈超、杨玉璋、官士刚、束家平、余飞、王睿等十余位学者围绕大运河考古与下一步发展、文物保护利用与展示、大运河研究性课题谋划、考古中国项目探索、考古与城市协调发展、文旅融合、运河沿线古窑址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议研讨由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汪勃主持,并在运河考古工作范围、工作对象、时空界限、考古方法与城市建设共进、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概括。

 大运河专委会主任林留根对会议研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段)考古发掘、保护与利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次,在学术课题深化研究、文旅融合、考古中国课题的构想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和工作方向,并对下一步大运河考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最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何从发代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能够参加此次研讨会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祝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相关活动越办越好。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