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萧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萧县的全面崛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方位了解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萧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今年以来,按照安徽省委宣传部的部署,我县,就这一课题对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的龙城、白土、杜楼镇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交界处,古称“萧国”,秦时置县,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1993年,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拥有140万人口,是全国重点文物大县。
萧县文化市场比较健全,包括音像、网吧、娱乐、演出、照相、书画、书刊、印刷、艺术培训等9个门类。全县现有网吧87家,歌舞厅6家,音乐茶座4 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60家,照相馆136家,唢呐班82家,演出场所2家,电子游戏室1家,艺术培训12家,印刷厂16家,其中红光注册资金1.1亿元,书店17家,书画装裱78家,集装裱、收售、服务于一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书画市场交易8万件,实现收入5千万元,加上其它渠道交易,估计每年总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2012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5亿元。
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特别是书画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了“狮虎行动计划”、“田园普及计划”、“英才激励计划”等推动书画产业发展的“三大计划”,由县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发书画产业发展,现已取得显著成效,董正夫已加入中国书协,董宜夫、耿洪亮等5人已具备中国书协会员资格,5人作品入围中国美协大展。 2010年8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在我县建立书画创作基地,是中央文史馆在全国仅有的三家书画创作基地之一,为古老的书画之乡增添了新的活力,极大的推动了萧县书画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萧县旅游业得到逐步发展。形成了五大旅游资源:1、自然资源(皇藏峪、天门寺、凤山、虎山、卧佛山溶洞、永堌水库、黄河故道湿地景区);2、人文旅游资源(新石器遗址10余处、古萧窑遗址一处72座遗址、古汉墓群、明代孔庙一处、鞭打芦花处、书画艺术之乡);3、生态旅游资源(梅村生态园、费村农家乐、永堌水库生态林);4、红色旅游资源(蔡洼百家“红色经典”旅游、萧宿铜灵烈士陵园);5、休闲观光旅游资源(白土费村农家乐、徐里天禾农庄农家乐),其中4A级国家森林公园一处,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一处,省级非遗保护单位(鞭打芦花处)一处。皖北鲁南仅有的明代孔庙一处,全国著名的民窑遗址一处。目前,游客逐年增加,全县旅游产业收入已达1.5亿元。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着里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批讴歌时代精神,具有本县时代特色的报告文学、散文、戏剧《山楂树之恋》、《月亮湾的传奇》等作品70余片。其中有两篇分别活得了茅盾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反应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民公仆沈浩同志的现代戏剧《浩然长歌》参加了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获得了三个一等奖,反映和谐理念的现代戏剧《鞭打芦花》几年来一直在全县巡演,群众反映强烈。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 2012年九月黄口镇杨阁村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农家书屋示范单位”先进称号,目前,三项民生工程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响应中央、省、市文件精神,认真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工作。仅博物馆每年就接纳参观人数达25万多人次,“三馆一场”免费开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四、文化“走出去”情况
“十二五”以来,萧县文化,特别是萧县书画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拓展外地市场,每年对外交流100余次,书画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土耳其、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萧县画廊”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正在茁壮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萧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尚不足全县的十分之一,除皇藏峪、天门寺外,我县旅游产业缺乏整体上的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较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有限。
1、县内爱好书画的人数众多,普及率高,但名家少,缺少领军人物。
2、萧县书画资源存在流失现象,亟需进行收集整理名人艺术资料及作品,尽快建立书画名人馆。
3、书画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在海内外及其它省市的主流媒体宣传不够。
4、萧县书画在全国影响广泛,但作为产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书画作为萧县的品牌,萧县美术馆、书画艺术城建设进度较慢,缺乏萧县书画艺术展示和创作交流的平台。
5、萧县是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之一,数量达300多块,雕刻精湛,由于没有专门汉画像石陈列馆,长期暴晒,风吹雨打,不断风化和受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6、旅游业缺少科学规划,没有统领全局的可行性方案,致使全县旅游景点各自为战,景点与景点间相对封闭、孤立,不能发挥全县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
7、景区内部景点的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其中有孔庙、孔子晒书场、洗墨池、苏轼祈雪处、二圣寺、九龙庵等10余处,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景点没有开发,大大减少了游客的观赏时间。
8、各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皇藏峪→卧佛山天一角→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蔡洼→鞭打芦花处→黄河故道湿地开发→梅村生态园建设,除部分路段外,整体交通状况较差,没能形成连接各景点间畅通的交通网,游客基本上只能看一个景点,有时间没地方看,留不住人。
9、旅游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与周边县市,如徐州、芒山等相比,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不理想。
六、建议和对策
1 、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培育新的增长点、 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必须落实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落实到文化品牌的塑造上,落实到文化产业的实施上。
(1)、加快乡镇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2011年建设7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在县实现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快新剧目创作、排练、演出,加大送戏下乡力度,用优秀的戏剧作品鼓舞人民群众。
(2)、为优化萧县的投资环境,快速发展我县的经济,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建成书画产业的形象工程——萧县书画一条街,集书画的创作、装裱、销售、交流于一体。将萧县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打出去,萧县的特色文化将会给黄淮地区增加一个新的亮点,吸引国内外商家对我县的投资和参与开发建设,不仅符合我国目前产业政策,同时也是我县十二个五发展的具体要求。
(3)、加快启动萧县美术馆、书画艺术城文化标志性建筑的开工建设。留出独立的、足够的空间,建设开阔的具有萧县特色文化广场,充分体现萧县的文化品位,建筑面积分别为8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高规格、高品味、大手笔的建设,真正体现萧县文化大县的形象,充分发挥其功能,扩大萧县书画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大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发挥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作用,诚邀省内外著名书画家来此交流、创作。
3、继续选拔县内优秀的书画家重点输送出去培训,并帮助更多的优秀书画家申报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
4、对已故书画名人分批建书画纪念馆,扩大影响。
5、争取多方投资,力争在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浓墨重彩的宣传。
6、充分利用自然、人文、生态、红色旅游四大资源,在全县旅游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文化旅游产业的详细规划,并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7、要和徐州及萧县周边的旅游业实现区域对接,把萧县旅游溶入进去,把萧县文化旅游的亮点打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形成共同的旅游市场。同时,加大全县各景区间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内部之间以及对外之间畅通的交通旅游网。
8、县城大开发,要加大县城旅游业的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建设凤山、龙山、虎山景区,这些将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9、抓住有特色的重点旅游工程:①卧佛山天一角;②鞭打芦花百孝园;③萧窑遗址进行分阶段重点建设,打造成全省全国著名的旅游项目。